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選擇的艱難/馮 進

時間:2019-02-15 03:18:34來源:大公報

  圖:如何選擇為佳,與文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有關/資料圖片

  星巴克的口號是:選擇多,更幸福。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研究發現,「選項超載」會適得其反,讓顧客無所適從。超市只有六種果醬相比於有二十四種果醬更能引導消費者解囊。跨國大公司寶潔減少了其海飛絲洗髮水的品種後,全球銷量反而大幅度上升。選擇要有意義,就得保證選擇者能分辨出不同選項間的差異。我們果真能從二十種不同口味的口香糖中有效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嗎?面對三四十種不同的意麵醬料,美國人的喜好其實只集中於三大類:平淡原味,夠勁辣味,以及包含許多番茄塊的「超級厚實」類。

  冷戰結束後,陡然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的波蘭人面對「洪水」一樣多的商品,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恐懼,因為他們更習慣於無可選擇。日本人堅信喝綠茶不能放糖,西方顧客要在日本店裏往茶裏加糖不會被允許,因為從服務員到老闆都自以為有責任糾正顧客的錯誤,保障客人的利益。可見有無選擇,多少選擇為佳,都與文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有關。

  但專家也指出,無論國家、文化,「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想法只是幻覺,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獨立。美國杜克大學的著名心理學教授艾萊勒(Dan Ariely)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術語:「選擇建築」(choice architecture)。他指出,任何個人決定都受到外在環境的巨大影響。北歐文化相近、歷史相仿的國家,有些國家的人民熱衷死後捐獻器官,另一些國家的人民卻表現冷漠。追根究底,他發現這不是出於文化差異,而是看國民申請駕照的表格上死後捐獻器官是或否的選項何種被設置為默認,毋須申請人主動選擇。所以,要是想減肥,就不要在辦公桌上擺放巧克力甜甜圈。與其指望自己意志力超群,足以抵禦誘惑,不如「不見可欲,使其心不亂」。

  那麼這是否意味我們只能在生活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呢?對此,專家又各執一詞。拉戈斯大學(Rutgers Univeristy)的哲學教授張露西(Ruth Chang)認為,選擇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兩者相較,沒有哪個能毫無疑義地勝出。她認為,A與B兩個選項各有利弊時,我們就不該用「更好,更差」來比較、權衡,而應該使用「不相上下」(on par)這個標準。有人覺得難做決定是因為信息不全。她卻說,哪怕我們能預見未來,也很難在不相上下的兩者間作出正確選擇。她提倡的攻略是:首先寫下A與B兩個選項各自的最關鍵方面,然後選擇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選項,並堅持不懈。作出抉擇後堅持初衷,始終不渝,才能更有效地為自我定義。

  這個說法有道理,因為人都習慣自圓其說,再無心的選擇事後都能編出合理的故事。那些因為「懶惰」服從表格設計,被動地捐獻或拒絕捐獻器官者,都善於為自己尋找理由。不過,加拿大着名作家格萊德維爾(Malcolm Gladwell)也指出,認定所有的個人選擇都意義非凡本身就是虛榮、虛妄的想法。在超市結帳時,自己排的隊伍比另一隊前進得慢又怎麼樣,值得着急上火嗎?他甚至說,為選擇上哪所大學寢食不安很可笑,因為我們根本無法預估大學教育對個人會有何種意義;對各校歷史、師資、財富、氛圍哪怕研究得再細緻,都抵不過大學時代的一次意外邂逅。

  這話可能令焦慮的中國家長和應屆高中畢業生根本聽不進去。「要做個人選擇的建築師」聽着就順耳多了。艾萊勒認為,哪怕環境的影響無法否認,我們也可以早做準備,努力給自己營造一個有利於作出正確選擇的環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