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衣食師匠/海 龍

時間:2019-02-13 03:18:30來源:大公報

  不同於木匠鐵匠瓦匠花匠,做飯的人被稱為「師」。這讓我從小就對廚師有着一種莫名的尊敬和神秘感。

  童年時代鄰里辦紅白喜事根本不會像今天那樣到酒店包場,而是院子裏搭帳篷請人旺火響灶噼噼啪啪「辦大席」。這「大席」就是流水宴。那年月,人們肚裏缺油水,神秘的大廚手疾眼快,不幾個時辰就把一堆雞魚肉蛋變成了使人垂涎的美味。那年月,紅白事辦得是否成功端看大廚的手眼功夫。

  能力強的,不管什麼樣的食材,經廚師快手戲法一變,都成珍饈。人們熙來攘往如餓狼,末後個個打着飽嗝而去,「家家扶得醉人歸」。煎炸蒸煮烹炒燉燒,從那時起,廚人在我童年眼中就成了神秘魔法師一派,有點兒魅人的本事。

  但我還是覺得難解。同樣是手藝匠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為什麼其他各業大多被稱作「匠」,獨獨做飯的居然能被尊稱為「師」呢?沒想到一查,廚師還真有來頭,而且來頭還不簡單呢!因為廚行有個好祖先,它根正苗紅。

  早在遠古的傳說時代有個彭祖,他是廚行的祖宗。彭祖原名彭鏗,因為善於烹調、他向堯帝進獻雉羹治好了他的病,堯便把彭城封給了他,後世稱他為彭祖。彭祖是中國史載第一名職業廚師。其後到了商湯時代又出了個名廚伊尹。伊尹不止會做飯,還懂政治。他以調和五味作比喻,向湯王講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深得湯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宰相。其後,春秋時代的易牙也精於烹調長於辨味,是聲震一時的名廚。

  深諳廚藝的還有不少政治家和說起來如雷貫耳的大人物。譬如說孔子,他不止懂政治、精教育,還是個美食家。他談烹調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等經典語錄。而另一個聖賢老子也肯定精通廚藝。他用烹調法談政治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名言流傳至今,告訴我們做菜和治國和管理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其實,不管您信不信,廚師裏面還真有不少政治家呢!

  做飯跟政治搭上了界,說來還真的神奇。它跟醫藥養生也有淵源。中國歷史上很多名廚也懂醫藥。藥食同源;說神了,做飯還不止是技術,而竟至是一門藝術甚或玄學呢。

  除了廚行,中國自古文人跟廚師、跟美食的故事也不少。

  晉朝張季鷹因思念蒓羹鱸膾美味而辭歸故里成了千年美談;而蘇東坡、張岱、袁枚、李漁、紀曉嵐等風雅君子不單是抵死愛美食,而且大都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據載他們都能操刀下廚來兩下子,甚至歷史上留下了以他們名字命名的一些名菜。他們是文人裏的廚師和廚師裏的文人。

  至於現代,以善吃或寫吃聞名也是大俗大雅的美事。梁實秋、唐魯孫、汪曾祺寫的廚藝頭頭是道;而且,據說他們對廚行甚至動手下廚也並不生疏。而現當代大多有趣味的文人君子拿起炒瓢也都能來幾手。

  有人問,孟子不是說過君子遠庖廚嗎?但是大家知道,老孟其實一天也離不開廚房。倒是司馬遷說的坦誠些:「民以食為天」。因此這句名言在兩千年間應該贏得「最貼地氣獎」。食,就離不開廚,所以稱廚為師,理所當然也。

  古時候,除了廚師,可被稱作「師」的還有樂師。他們的職司跟大廚有些類似;雖然二者俗雅大異,但說穿了,樂師幹的也是專管協調合輳,陰陽律呂、琴瑟和諧的營生,其理略通。

  當然,除了吃,穿也極為重要。古語曰衣冠君子,衣也是做君子的要務。所以諸匠之中裁縫也不算「匠」人,而能被稱作「師傅」。

  至於更高一個檔次的當然是教師和醫生了。醫生能救命,所以能膺「先生」稱號。而教師,因為能教你飛黃騰達,所以不止是先生,在有的地方甚至尊稱其為「教師爺」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