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香港華爾街/東 瑞

時間:2019-02-12 03:18:08來源:大公報

  圖:中環商廈林立,有「香港華爾街」之稱/作者供圖

  紐約的華爾街我沒去過,它號稱美國的金融中心;香港的中環,也是香港銀行的密集地,被稱為香港的華爾街,倒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長達八年的時間中是我工作的所在地。

  快二十年過去了。幾十年的滄桑變遷不可謂不大,那時還沒有那個漂亮的仿古中環碼頭,也沒有距離碼頭不遠處的摩天輪。最為奇怪的是,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約有十幾年的光景,每到十二月聖誕節即將來臨,中環就成為聖誕燈飾最漂亮、觀賞者也最多的地方。平安夜的盛裝打扮和驚人的人潮,與平日夜晚的冷冷清清,形成了鮮明對照。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有一次我懷念在中環的日子,懷念中午我一邊吃魚蛋麵、一邊緊張爬格子(意指寫作一段時間)的小巷,在闊別它十幾年後重臨舊地,想尋覓那條小巷,然時過境遷,一切已消失無蹤,心竟然有點惆悵。不過,那一系列快樂艱辛的回憶,還是如電影掠過,感到多麼親切。七十年代我還沒來中環打工,已經是中環的常客。那時我常常拎着一個公文箱推銷書籍,從北角馬寶道一家很小的出版社出發,搭上電車,經過銅鑼灣、灣仔,當電車在中環德輔道中的電車站停下,我就跳下來,慢慢地將這一區的書店幾乎都逛遍,既是工作所需,也是興趣所在。具有悠久傳統的三聯、賣教科書的齡記、處在地窟的香港書店、門面不大的商務印書館等等,都是我必到之處。後來,我在這一帶做事了,才發現和留意中環的白領頗為密集、行人腳步節奏快得猶如急行軍,銀行多得似乎十幾步就有一間,而茶樓餐廳又少得幾乎看不到招牌。就在那樣一個金融信息瞬間千萬變的大都會經濟中樞,居然有個好像不太協調的「街市」,像一隻龐大的大笨象蹲伏在域多利皇后街,對面就是一家老書店的寫字樓,下面幾層是書店,上面就是編輯部。

  那時,兒女還小,另一半得當全職母親在家照顧,每到下班後,車站排長龍,人人趕着回家,我覺得將時間花在排隊等車上十分可惜,我會爭分奪秒地到一家快餐廳爬一段格子,一個小時後車站空寂了才上車回家。

  香港的這一條華爾街,有種特別顯眼的古老店舖,恐怕為紐約真正的華爾街所無,那就是與摩天大廈同時並存的舊日當舖。一個「押」字或「大押」兩字高懸着,告示着香港不僅華洋雜處,還是一個新老兼具、包容古店生存的特別大城市。一般人是不易探究和了解當舖裏高櫃枱後的秘辛的,當年為了一股好奇心,我們出版了周淑屏的《大牌檔.當舖.涼茶舖》,才稍微知曉其中的種種不為外人知的故事。

  我喜歡中環那些在高樓與巨廈夾縫之間的小巷和大牌檔。那時每天中午到午餐時間,都會到小巷深處的大牌檔叫一客雞蛋三文治或魚蛋麵,擠在坐得密密的上班族中間,看陌生的眾生相緊張的吃相,那一張張熱汗和湯麵熱氣混合交融的臉,伴隨着馬經、股經的口沫橫飛四濺的談論,隨着城市的現代化、小巷與大牌檔的消失,定格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我喜歡那來去香港中環和九龍尖沙咀的渡輪,載着一船一船趕着來中環上班的白領階層,又載着他們一軀一軀疲倦的皮囊和魂兒下班去,回到他們各自溫暖的家。那時每天夾在這樣的人群中,感覺自己融入了這大城市,很有一種存在感,雖然節奏是那麼緊張。但我就喜歡那歷史悠久的渡輪,不停地在維多利亞港的兩邊碼頭來去,班次永遠固定,抵達的時間也幾乎分秒不差。這和那百年電車一樣,狹窄的德輔道中雙程路以中間的電車路為分界,大巴行使在此,常常如人體內大腸被太多食物塞住消化無法暢通一樣,凝止不前,唯有電車按照軌道行駛、完全不受影響。在未進入中環工作之前,我喜歡從北角出發,經過灣仔,經過中環再乘到上環,最後抵達西環。我站站停下,到每一區的書店推銷新書。日子過得如流浪犬頻頻撲撲、奔奔波波,永遠是那樣辛苦而快樂,勞累而充實。

  我喜歡這兩種交通工具,不僅陪伴了我十幾年的打工生涯,而且貫通新舊,它們的生存,證明着百年老交通工具的貢獻和價值,也體現香港容納百川的大情懷。

  是的,其實中環用「華爾街」去形容不很妥當,畢竟中環不僅僅是屬於金融和銀行的。如果是走走而已,表面上你只能看到矗立雲霄的摩天大廈、造型奇特的各種大樓和玻璃幕牆,不可能知道其背後有多少阡陌小巷縱橫交錯,像文咸東街、文咸西街、永樂街這些老街,方向盲者走進去,一定會迷失在裏面走不出來。這一帶賣海產乾貨,如鮑參菇貝之類的為多,也賣中藥成藥,許多祖傳幾代的百年老店設店在此,據說也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上環這個奇特的成行成市的地方,就成為中環和西環交界的地區,北角、銅鑼灣開來的電車,沿着狹窄的德輔道中開來,在老郵局前的電車站算是一個終點站;有的電車至此來一個轉彎,就駛入干諾道中,轟隆隆往上環屬區的德輔道西駛去。

  中環,實在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如果從太平山頂俯瞰下來,你形容為鋼骨水泥的森林一點都不為過,畢竟遠遠地看不到一點兒綠色。實際上不是那樣。例如,耗資近四億的香港公園,就很近中環站和灣仔站之間的金鐘站,從金鐘上的商場一路走上去就可以抵達香港公園,而香港公園的後門出來居然就是香格里拉酒店的某個側門。香港公園這樣一塊大綠肺,可以如此接近摩天大樓密集的中環,也構成了中環一道別開生面的特殊風景。

  時代的發展,也不斷改變與環境格格不入的設施。例如域多利皇后街對過的街市,像一隻龐然大物坐落在四周都是冰冷灰黑二色的寫字樓大廈,顯得多麼不協調!中環不屬於住宅區,舉炊的少,沒有街坊鄰里,沒有買蔬果醬醋的幫襯者,它的存在也就成疑。那次是闊別二十幾年後,我舊地重遊,發現昔日的「街市」已經變身為藝術大本營,整幅外牆,模仿檳城的街頭藝術繪畫,畫滿了表現香港小市民民俗風情、生活情趣的漫畫。像是連環畫,非常巨幅。街市的二樓,也畫滿了藝術畫,有一些小型攝影展、美術展在舉行,許多菲傭席地而坐,圍聚餐敘。

  最讓中環驕傲的是世界數一數二最長的電扶梯,就從這裏的人行天橋作為起點。如果有空,可以一截一截地乘電扶梯上去,走一走香港的古街荷李活道、看一看以酒吧密集的蘭桂坊,欣賞電扶梯兩邊的「博物館」風景,那是一個不錯的好選擇,不過,這已是屬於另一篇文字的範疇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