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漫畫,報紙上的點心/張 茅

時間:2019-02-10 03:17:44來源:大公報

  圖:漫畫家李凡夫的「大官」/網絡圖片

  最近閱讀陳青楓兄文章,回憶六十年代參加漫畫公開賽得獎的興奮心情。這項賽事由《新晚報》與一家電影公司合辦,當年正逢制水期間,影片和漫畫就以制水為題材,他的漫畫入選,得到十五元獎金,當時稿費一般三元,五角能吃一碗雲吞麵。這件事令他印在腦裏,幾十年後仍忘不了。

  這段逸事不由想起當年報紙漫畫風行,大中小報紙的版面不能沒有漫畫。正值此時我進入新聞界,《新晚報》的周刊「美術版」,由黃永玉主編,他北上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編輯工作由油畫家李流丹接手,李流丹師從大師徐悲鴻,編輯之餘,在香港美術專科學校教授油畫。他接任不久,增闢「漫畫周刊」,與《星島晚報》的漫畫版競爭。

  《新晚報》的漫畫版與他報不同,其他以刊登畫家作品為主,《新晚報》不設名家專欄,公開徵稿,來稿合要求的即用,一個全版,每期可刊登二十餘至三十件作品,作者大部分籍籍無名,一經刊出支付稿費。陳青楓兄拿的是稿費,因是公開賽,含有獎金成分,稿酬特別高。《新晚報》那時「開門辦報」,走與讀者互動的路線,讓漫畫愛好者有發表作品機會。每期李流丹收到大量投稿,不愁稿源不足,可見社會上有大群漫畫愛好者,喜歡看,又喜歡畫,甚至希望成為「李凡夫」、「鄭家鎮」。

  五六十年代的報紙,辦得有趣味,吸引讀者,讀者拿起報紙,從版面找有趣味的東西,報紙每日一格、四格,最多八格的漫畫,以社會現象為題材,配上鬼馬主角人物,一時幽默,一時諷刺社會時弊,引起共鳴,讀者從報紙上找到開心果。「星島」、「華僑」、「工商」幾家大報均有漫畫周刊,至一九七六年,「快報」跟着以漫畫版刺激銷路,專欄畫家有香山亞黃、徐取趣、李乙、周行、嚴以敬,屬第二批崛起漫畫家,仍走幽默及諷刺路線。嚴以敬畫中一位食客等食等到火起,夥記在一邊偷閒自娛,闊佬懶理,「唔記得落單」,反映大眾食客經常遇到「等食」的煩事。周行的四格漫畫「頭啖湯」,美女用靚湯迷有錢男友;家傭養得又肥又白,雙手捧着燉品笑嘻嘻說:「我銀姐咁靚,皆因老爺燉雞我飲頭啖湯。」笑說人生百態,看者會心一笑。

  麥正的一幅漫畫「比天高」令我印象深,左邊一幢高二三十層新樓,右邊也是幾十層高樓,卻是用一張張碌架床疊起來,富者住高樓,窮人住床位。我曾經訪問大角咀一層「床位公寓」,進門有七、八呎空間,放一張椅,一部電話,木板後面,擺滿上下兩層的單人碌架床,上層住客爬上爬落,租金因此比下層便宜些,住客都是三十餘歲至六十歲的單身漢,年輕的為省十元二十塊,選擇住上層。每張床位安裝鐵絲網,住客出外上班,鎖上鐵絲網,裏面就是他的「家產」。這情景當時令我震撼,以至看到麥正的碌架床疊起的大廈引起很大反應。兩年前麥正由加拿大回港,友好相約茶敘,看到他的國畫照片,專攻青綠山水,環境改變,早已放下漫畫,我一時忘記向他提及這幅漫畫,令人唏噓的幾十年過去,香港人的住屋問題並無大改善。

  談到報紙漫畫,李凡夫、鄭家鎮是擁有很多讀者並為社會熟識的漫畫家。「肥陳大官何老大」,自然想到《成報》每日一幅李凡夫的漫畫,讀者每天必讀,何老大西裝骨骨,髮型中間開界,下巴尖尖,充作波士,為人包頂頸,死拗虱乸是身上老泥做成。大官這小童,額上留一撮豆腐方塊頭髮,有時在街頭賣藝,表演腳尖上倒立。他有一幅雨中圖,畫的是下雨天,打扮時髦的闊少奶拖愛犬行街散步,狗的身上撐起一把雨遮,少奶與狗悠然自得,肥陳的反應像在說「有冇搞錯」。

  李凡夫矮個子,剪短髮,皮色偏黑,身材健碩,外表看不像文人畫家,似油麻地街坊阿叔,讀者知道他任職《成報》,較少知道他一九三九年與友人在本港合辦《成報》,為四大股東之一。六十年代初,我這晚輩初與他接觸。那時陸海通集團屬下的油麻地平安大酒樓主理人「鹹酸李」,設「孟嘗食堂」,搞些新意思招徠食客,常邀請李凡夫及詩人王季友作座上嘉賓,我則敬陪末座,發現他的後面褲袋必插着小瓶莊的玫瑰露。有一次聽他談到香港淪陷返廣州隱居,抗戰勝利時,國民政府對他態度有異,他察覺形勢不妙,思量怎可擺脫,心生一計,決定裝作去世,發訃告,辦假喪,星夜與太太沿廣九鐵路南行,幾經勞累抵埗香港,當時港九鐵路還未通車,他以步行逃出生天,可見他鬼馬多才。

  李凡夫資格頗老,上世紀二十年代參加廣州赤社美術研究會,一九三四年已在廣州畫「大官」。「何老大」也不是五十年代才在香港《成報》出現,一九三七年國難當頭,他的漫畫即取題「何老大打日本」,變身抗日英雄,可歌可泣,振奮人心。

  一九五六年,李凡夫、鄭家鎮、黃蒙田、李凌翰、陳子多、區晴創辦雜誌「漫畫世界」,麥正負責編輯,每本售八角,將漫畫脫離報紙,以雜誌形式出版,由此起,漫畫雜誌越辦越多,發展為今日青少年追逐的動漫,報紙漫畫成明日黃花,漸被淘汰,讀者少了一份幽默諧趣。

  香港及廣州第一代漫畫家為何劍士、鄭磊泉,兩人是漫畫發展開路人。近與族人接觸,方知鄭磊泉是我同一宗祠,他與下葬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潘達微成好友,辛亥革命支持者。鄭磊泉在香港出版的「人鑒」由梁國英藥局特邀而作,畫冊共一百九十餘幅,完成於一九一八年,題材警世,益世道人心,諷刺官場腐敗,抬黃金買官,每幅圖文並茂,開風氣之先,為以後畫家沿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