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有禮有節\純上

時間:2019-01-22 03:18:02來源:大公報

  圖:節日互相贈禮,陪伴也很重要\資料圖片

  「有節有禮有元祖」,這是冬至前在父母所住的社區門口看到的廣告。並非所有人都是元祖的粉絲,不過中國傳統的「一年四節」,端午,中秋,冬至,春節,都是走親訪友兼送禮的高峰期。根據美國人類學家的知名著作《禮物》(The Gift),交換禮物是人之常情。送禮旨在確立互惠互利的人際關係。人的本性渴望有來有往,收到禮物後感覺得了好處,一般都想要回報對方。這樣,送禮者日後也能成為受惠者,雙方在互相幫助的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情感交流。

  聖誕到新年是美國傳統的「血拚」旺季,商家一年的業績就看節日期間的銷售額。如今的大小店家基本從十月萬聖節起為聖誕促銷,有的甚至九月就開始做廣告了。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聖誕節日益濃重的商業氣息表示不滿,提倡過個「不送禮」的聖誕節。這些人並不都是虔誠的宗教徒,儘管有些天主教徒對美國人過聖誕一味「買買買」,而不是靜思一年功過、感恩上帝保佑表示不滿。他們主張不送禮也不只為了省錢,雖然聖誕節送禮的花銷對許多家庭的確是「不可承受之重」。主張簡易過聖誕的美國人更多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價值觀:保護環境,保障工人權益,提倡樸素簡約等。

  可以想見,凡事涉及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總是爭議多多,有提倡就有反對。有些爺爺、奶奶堅持要給孫輩送禮物表愛心。工人階級父親自豪有錢給家人買禮物,覺得這是彰顯個人養家能力的不二法門。另外,小孩在學校難免攀比,節後總要誇耀各自聖誕收到了什麼「酷」禮。有人說,聖誕節不送禮就是剋扣工人,讓他們失去一年裏最掙錢的時機。但另一方面,百分之五十六的美國人承認他們每年至少收到一件不喜歡的聖誕禮物,百分之四十五的人甚至因為聖誕送禮費錢、花時間還吃力不討好,覺得心理壓力太大,希望乾脆不過聖誕節。

  那麼怎麼在慶祝節日與環保節約之間找到平衡點呢?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節能燈泡之類的「環保」禮物。於是,有的家庭將互贈禮品改為一起打牌、一起做飯、一起運動,以歡樂的家庭時間取代物質刺激。有人帶孩子去參加社區服務,教育兒女從小懂得感恩知足,回饋社會。還有人提倡「創意送禮」。他們或以家人的名義進行慈善募捐,或給家人從公共圖書館借一本他們喜愛的圖書,或給孩子三張二十美元的現金:一張自用,一張募捐,另一張存起來,以此教會孩子理財。

  如果不是出於行賄、腐敗的陰暗目的,禮尚往來對改善人際關係的確大有好處。節日期間送禮,也是分享喜悅、幸福,為生活增加儀式感、獲得感的好事。只是送禮的分寸真不好掌握。送重了,不但增加自己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他人的情感負擔。送輕了,又擔心他人誤會,覺得自己不重視這份交情。節日不走親訪友顯得冷漠無情,空手上門又未免太過簡薄,顯得不識禮數。

  每次回蘇州老家過小年夜,母親總要大包、小包帶上一堆禮品。我說彼此都是親人,衣物、食物之類當地也不是買不到,何必這麼麻煩,她卻我行我素,不聽我的。文化傳統越久遠,移風易俗就越艱難。希望年輕一代在相互交往中更能做到量入為出,「有禮有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