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訪埃及記/陳 安

時間:2019-01-15 03:18:04來源:大公報

  以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為例,可讓我們感受一下神廟之奇觀:三千三百年歷史,八十萬人參與建造,城牆高三十二米、厚十五米,柱廊大廳有一百三十四根巨大石圓柱,高二十多米,中央走道兩旁十二根,高二十三米,直徑三點四米,需十多人合抱。你可想像一下自己身處密集的百根圓柱之間的感覺,那完全是一個氣勢宏壯而又逼仄幽閉的另類世界。

  神廟,據說是「神的住宅」。因為害怕災難,畏懼死亡,古埃及人創想了許多神祇,如名叫「阿通」的太陽神,名叫「努特」的星辰神,名叫「赫普瑞」的聖甲蟲神,甚至還有名為「索貝克」的鱷魚神,等等。為避禍解難,古埃及人來到神廟,在握有神權的祭司帶領下祈禱、歌舞,求取精神上的安樂。這一切隨着時代的變遷都已成為歷史,但依然令人驚異、讚嘆的是,各個神廟都留下了豐富多彩而永不消失的古埃及文明:巨型雕像,牆上浮雕,生動壁畫,象形文字,等等,甚至還在石壁上刻有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史詩。

  三四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場景一一出現在我們眼前:漁民們在船上用魚叉捕魚,魚兒在水中竄逃;丈夫在前面犁地或割麥,妻子在後面播種或撿麥穗;兩個僕人舉起長刀就要宰殺公牛,幾個女孩向後彎曲身體翩翩而舞;男人或女人的隊列,遞送法老敬獻給神祇的各種祭品,頭頂水果籃,手擒雞鴨……

  關於黃沙、石頭,上文已說了很多,但假如沒有水,只有沙和石,就沒有埃及這個國家及其文明。水,尼羅河的水,才是埃及文明和經濟的命脈。埃及,那是尼羅河的贈禮。

  尼羅河,由發源於埃塞俄比亞的青尼羅河與發源於烏干達的白尼羅河合成,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由南向北而流,流經埃及,由亞歷山大港注入地中海。有人用黃、綠兩種顏色畫了一張埃及地圖,整個畫面基本上都是代表沙漠的黃色,在瀕臨地中海地區則有一塊不大的橢圓形綠色,那是已經開發出來的「綠色沙漠」,開羅在其南端,開羅以下則有一條又長又細的綠帶,垂直而下直至阿斯旺地區。這條綠帶就是尼羅河流域,埃及人就是在這個流域種植小麥、棉花、椰樹、亞麻,在兩岸建村,築城,造金字塔和神廟,才有了這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從盧克索去阿斯旺,我們乘坐的是郵輪,航行在尼羅河上。這條河似無激流巨浪,河面很寬,河中有些地方還有島和農田,中國歌曲裏有「一條大河波浪寬」這樣一句歌詞,我覺得用來形容尼羅河最為妥帖。由於世界各國遊客日漸增多,埃及旅遊業越來越興旺,尼羅河上也就有帆船、遊艇穿梭來往,生趣盎然。我在最高甲板上瞭望兩岸,覺得尼羅河兩岸風光不如萊茵河兩岸美麗,但望見離綠色河岸不遠處就是大片黃色的沙地或山丘,就知道這條「綠帶」實在太窄,埃及人生存的天然資本確實有限,哪能指望到處出現天府之國的富庶、優美景象呢。

  沙、石和水給我的印象都深,但旅行回來後,腦海裏更多浮現的卻是這個伊斯蘭教國家裏的人,信奉真主安拉、說阿拉伯語的埃及人:包着各色頭巾的女人,穿着寬鬆長袍的老頭,為遊客牽長腿駱駝的騎手,講一口流利英文或中文的導遊,騎在毛驢上的兒子和牽驢的母親,坐在牛車上的母親和趕車的兒子,在餐館火爐邊烘烤空心圓餅的老婦,在地毯公司席地而坐學編織的小學徒,還有,當我們在尼羅河灣乘坐帆船游弋時,突然在船側響起兒童的歌聲,回頭一看,那是一個男孩坐在衝浪板上抓住船舷為索錢而唱歌,這使我意識到,埃及新一代人還要像老一代人借助於沙、石和水一樣,去闖一條艱辛的生活道路。

(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