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南來北往吃東西\馮進

時間:2019-01-11 03:18:03來源:大公報

  圖:享受美食,人生一大樂事也\資料圖片

  古人說:「食色性也」。可周作人瞧不起古今中外的「男女之事」,鄙夷其「大同小異」,太過單調,反倒視不同時代人吃吃喝喝的細節為文明的「精粹」,讚揚它們是歷史、文化留下的「或華麗或清淡的痕跡」。飲食之道,貫穿古今,縱橫東西,且雅俗共賞。談吃既能陽春白雪,博大精深,又可接地氣,品民生,與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西人說「我食故我在」(We are what we eat)。因為飲食不僅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必要養分,保證人類的生存繁衍,還為我們構建自我身份,想像民族過往,編織美麗故事提供了精彩素材。

  我即將出版的《東西食話》卻沒那麼高大上。書名翻譯成白話,也可叫做「南來北往吃東西」。吃了還要說,倒不盡是為了自我辯解,表示作為吃貨,「吃了肚裏還有貨」。個人境界無法與「桃李不言」的正宗老饕比肩自不待言。重要的是,機緣巧合之下,有幸能將近十年來寫下的與飲食相關的文字整理出版,庶幾能記錄英文教學、英文科研之外不務正業的樂趣吧。

  為什麼對飲食之道情有獨鍾?這有個人淵源。祖籍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文化馳名中外的江南,釣於斯,長於斯,耳濡目染。父親的家族對飲食的愛好又代代相傳。更早不好說,但我的記憶中,從曾祖那輩起,家中的男性長輩都會做菜,懂吃食,不是飯來伸手、空談理論的美食家。度過了病懨懨的童年後,我也開發出了對美食的強烈愛好。儘管馬齒漸長,胃納減弱,但對吃食的興味始終不渝。要是哪天沒胃口,那一定是因為我病了。

  大學畢業後負笈留美,如今身在異國的年數已多於在故鄉的時日。縱然美國民生富庶,食品豐富,家鄉的吃食、母親的手藝時常成為揮之不去的蠱惑,引誘我時時回顧。在大學任教十數年間,我也多次教過有關中國飲食文化的課程。但將吃的文化作為研究課題始於五、六年前。除了查閱歷史資料,還多次回國采風,與多地的飯館大廚、經理和吃客攀談,學到了有關當代中國餐飲業的寶貴知識,也體會到「美食懷舊」深入人心的力量。二○一六年學術休假,我在復旦大學中華文明中心訪學期間還組織了一個名為「懷舊與現代都市」的工作坊,邀請海內外學者及當代描繪老城市的著名作家和美食家如葉兆言、方方、金宇澄、李昂、焦桐前來參加,交流心得。幾年來整理研究資料,撰寫英文論文,也順手寫下中文隨筆作為留念。

  此書得以出版,必須感謝我遇到的多位貴人。首先要提我和《大公報》的淵源。

  當初給《大公報》寫文純屬偶然。當時在研究中國網絡文學,去某網站「卧底」,廁身網友中進行田野調查。因為接觸論壇文化,自己也嘗試每日更新博客。當時在《大公報》工作的老友看到,鼓勵我給他們投稿,一轉眼已過去九年。某次向大學經濟系的同事提到我在《大公報》有個小專欄,每周一、三、五見報,他很詫異地發問:你都寫些什麼呀?言下之意,每周發三篇文,很快就該題材告罄,文思枯竭了吧。我非江郎,不曾有過生花妙筆,也無「才盡」的焦慮。只知身邊小事,慢慢寫來,鉛華漸褪,文字不像以前那樣「學生腔」十足了。

  所以,能成書先要感謝《大公報》副刊,給我提供一個發聲的平台,讓我在泛舟英文學術海洋的同時能找到用中文、寫中文的機會。二○一七年秋季,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來我校訪學一年。他從十年前開始編輯一套海外學人的隨筆、散文,向我約稿。受寵若驚之餘,想到自己討論飲食文化專題的文字較多,可以修改、擴充、收編,以饗同好。於是有了今天的《東西食話》,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王宏波編輯負責出版。

  本書收錄的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古代飲食文化,尤其關注江南飲食。從先秦歷經唐宋,寫到明清。有的文章介紹古籍中對江南食材、食譜、城市風情、餐飲風貌的記錄,有的描述倪瓚、袁枚、李漁留下的食譜及其顯示的趣味、心性,還有的說到文人筆下烹飪手段一流的蘇州美女。第二部分將視線轉向近現代作品,探究鄭振鐸、俞平伯、包天笑、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梁實秋、汪曾祺、王世襄父子、陸文夫、唐魯孫、逯耀東、蔡瀾、沈宏非的飲食文字。第三部分記錄近幾年在江南采風的經歷,調查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各地的新、老字號,探索商品經濟大潮中懷舊與創新、標準化與個性化間的張力。與前兩部分相比,第三部分從書本知識轉到親身經歷,書香之外另有菜香,感官體驗更豐富,也更接近活色生香的當代生活。

  最後兩部分再次轉換視角,聚焦書名《東西食話》中的「西」方飲食文化。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親歷親聞異邦的飲食文化,不免要與故國相比較。所以,第四部分討論「美國吃法」,大到食品生產的工業化與「在地食品運動」之爭、素食主義、減肥潮流、美式中餐,小到美國的明星大廚、美食評論家、烹飪比賽、種亞洲蔬菜的美國農民等,五花八門。第五部分則偏重比較,討論調料、口感、饑飽、食療、餐桌禮儀乃至影視作品對東、西飲食的不同闡發。最後一篇《江南零食懷舊》從小吃入手,多少梳理了一下現當代中國美食懷舊的脈絡,算是「半學術自傳」吧。

  五味雜陳,恭候各位舉箸。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