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中國心靈\林中洋

時間:2019-01-10 03:18:02來源:大公報

  郵遞員把包裹交到我手裏的時候,我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個就是我訂的《易經》,因為沒料到這本德文版竟然差不多有兩塊磚的厚度,從外面摸起來像是一隻大硬紙盒。打開之後,粗略地翻了一下,發現裏面的解釋比翻譯多得多,每一卦都細細道來,不厭其煩,不由得從心裏佩服起這本書的譯者衛禮賢來。

  衛禮賢(一八七○─一九二九)原名叫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德國人,清末民初的時候,他在中國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見證了中國當時的巨變,作為傳教士,他不曾給一個中國人洗禮,卻努力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在華期間,他不僅結交了大量的中國友人,還曾在青島辦學,並將《論語》、《道德經》、《呂氏春秋》、《莊子》、《易經》等典籍翻譯成德文介紹給世界,當然,他不只是翻譯,自己也寫了很多關於中國的論文與書籍,其中《中國心靈》(「 Die Seele Chinas」)最為有名,這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版於柏林的著作,直到近年仍被再版。

  在《中國心靈》這部書裏,讀者可以透過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看到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的百態和眾生,而衛禮賢筆下的歷史人物更是各個鮮明生動。因為青島特殊的地理與政治環境,曾一度成為滿清遺老、革命志士或是文人雅客的聚居地,而精通中文的衛禮賢在他們中間如魚得水,被他記錄下來的這些交往也成了難得的歷史資料。比如,衛禮賢提到了他的好友凱澤林伯爵,這位伯爵對中國文化非常讚賞,卻感覺中國人普遍「缺乏活力與激情」,衛禮賢於是說道:「如果你要是認識辜鴻銘的話……」就在這個當兒,彷彿是鬼使神差,辜鴻銘敲響了衛禮賢的屋門,他路過青島,想在衛禮賢處借住一宿,這是怎樣的巧合又是怎樣的一個夜晚啊!辜鴻銘與這位德國伯爵爭鋒相對,互不相讓,用中文、法語、德語、英語討論了個天翻地覆,寫滿各種文字的紙片飛得到處都是,第二天,精疲力竭的德國伯爵不得不承認,他的中國對手比他還要激情萬丈。

  也是在《中國心靈》裏,衛禮賢首次提到了他對《易經》的翻譯,他的好友、過去的山東巡撫周馥曾經認為像衛禮賢這樣的從私塾先生那裏學中文的外國人只能學些皮毛,對中國的文化不可能有真正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給衛禮賢推薦了一位來自嶗山的高人勞乃宣,衛禮賢在勞乃宣的幫助下開始翻譯《易經》,方法十分嚴謹特別——勞乃宣先用中文逐字逐句講解,衛禮賢做筆記,把筆記翻譯成德文;然後他再把自己的德文譯文翻譯回中文,讓勞乃宣對照修改,如此反覆多次,力求準確。

  原本是傳教士的衛禮賢後來卻成了德國著名的漢學家,他對中國的熱愛滲透在字裏行間,他沒有讓中國人成為基督徒,卻讓世界認識了中國,這樣的橋樑式的人物是不會被歷史忘記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