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仇 恨/純 上

時間:2018-12-17 03:17:57來源:大公報

  人生而能恨嗎?仇恨的對立面是不是愛?對人類犯下滔天大罪的人該不該獲得原諒?

  美國公共廣播台NPR著名的脫口秀節目TED某期探討了這樣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節目中提到好幾個放棄仇恨,選擇原諒的事例。有位美國白人,少年時加入鼓吹「白種優越」的新納粹組織,後幡然醒悟,重回社區,致力於推進種族間的對話。曾因暴力抗擊以色列軍事佔領而被判刑的巴勒斯坦人因為了解了二戰時期「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而改變立場,甚至自己十二歲的女兒在上學路上被以軍射殺後仍堅持「永不言仇」。一位盧旺達婦女在種族滅絕的大屠殺中失去了丈夫、孩子,兩造休戰、和平重建後卻邀請兇手來家喝茶。「九一一」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後,一位穆斯林移民在超市上班時遭到白人狙擊,險些喪命,卻反過來為被判死刑的囚犯請求法外施恩。還有知名新聞人在網路上主持左派論壇,收到很多仇恨、威脅的評論後主動與對方聯繫,進行對話。

  這些事例乍聽可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一般人都信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是公平之道,連主張「仁政」的孔夫子他老人家都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節目中的各位點評人也承認自己很難放下涉及家人生死的血海深仇。不過,他們指出,通過追溯仇恨的根源,我們能夠理解旁人看來十惡不赦罪行的動機。

  心理學家發現,人生來就有仇恨的能力。進化過程中,人類為了生存必須時刻警惕任何外來的敵對勢力。但除了抵抗外界侵害的進化本能,我們仇恨誰,怎麼仇恨卻受後天環境、社會文化的薰陶影響。報復社會者很多在現實生活中很不如意,感覺自己被孤立、被壓制。仇恨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意義和目標,成為他們人生的激情和動力。仇恨也可能幫助他們找到臭味相投者,感覺不那麼孤獨。

  即便外在行為並不激烈、極端的普通人其實也都有自己的偏見,我們傾向於認同圈內人,覺得「我們」比「他們」更高明,更值得尊重,更該受到優惠待遇。很多普通意義上的好人可能也做過恃強凌弱或排斥異己的不光彩事情。事實上,歷史上很多反人類的重大罪行,如納粹主導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盧旺達政府操縱的種族滅絕,都不是僅靠幾個反人類的「心理變態者」就能成事的,這些罪行的「群眾基礎」是社會上大批心懷偏見,但平時表達曖昧、行動遲疑的「沉默的大多數」。

  理解了「人性本惡」的源頭,研究者宣導設身處地,為人着想。這倒不是要強求所有人「愛你的敵人」,而是通過與和自己三觀不同者對話,了解對方思維的來龍去脈,從而認識到人類的共性。如,那位專門找在網上發泄仇恨者對話的主持人就發現,有些人信手留下仇恨言辭,其實只是發泄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通過宣泄仇恨來獲取少得可憐的話語權。

  不過,要求普通人都成為洞見人生苦難,原諒一切罪孽的「聖人」是不現實的。我覺得,首先要建立得力的機構組織,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相互理解與對話,盡可能改變偏見,化解矛盾。對不能原諒的罪惡,也必須強勢回應,有錯必糾,盡量杜絕壓迫和非正義。理性社會推行法律保護、道德監察,揚善懲惡。理性個人也得自覺接受文化薰陶,涵養情感,認可人性的多元性和差異性,不生事也不怕事。從社會與個人的層面多管齊下,才能盡量減少仇恨這種最原始也是最自然的情感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