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好死」/純 上

時間:2018-12-14 03:18:10來源:大公報

  二○一七年三月三日,《紐約時報》的「現代愛情」專欄發表了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艾米(Amy Krouse Rosenthal)的散文《你可能會想嫁給我的丈夫》(You May Want to Marry My Husband)。她幾年前被診斷出卵巢癌,經歷各種治療後終究無效。文章發表十天後,艾米離開人世,終年五十一歲。

  短文發表後,很快被全世界幾百萬讀者閱讀,又被「翻拍」成廣播和網絡聲訊節目,反響巨大。此文是艾米在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後,於二○一七年情人節那天開始動筆的。她一開頭就說:「我面臨一個緊急截止期限。趁着現在我獲得了你的注意,趁着我還有脈息,趕快把這些話寫下來」。文中提到他們夫妻結縭二十五年,共同養育了三個兒女,表達了作者對丈夫濃烈的愛意。在她筆下,律師丈夫英俊瀟灑,品位高雅,穿着時尚。會做飯,愛音樂,總能在日常生活中給她無窮驚喜。他們二十四歲結識,二十五歲結婚,半輩子生活在一起。但神仙眷屬的生活卻被病魔打斷,她無法實現與丈夫白首偕老,與家人周遊世界的計劃。最後,她對讀者說:「文下我留了無窮空白,讓你和他享受你們應得的嶄新開始」。

  另有一位美國幽默專欄作家艾米莉(Emily Levine)獲悉自己患上肺癌第四期後表示:此生無憾;她已徹底享受了人生,希望死後肉體也能回歸自然,為大小眾生提供養料。但她也不是全無執念。一方面,她認為應該學習生前不願留下照片影像的護理先驅南丁格爾,讓個人的名字「速朽」,被大眾遺忘。另一方面,她又希望自己的思想、觀念能流傳下去,為人所用。佛家說執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已經去世的艾米臨終又何嘗不在眷念丈夫、家人呢?

  生命臨近尾聲時怎麼辦,這是很多人都刻意迴避的問題。死亡帶來別離,更代表未知的恐懼,我們平日不願多想。但有生就有死,生死都是自然迴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坦然面對,及早規劃,反而能減少自己和家人的苦痛。澳洲旅行博客作者米歇爾(Michelle Knox)到過世界九十多個國家,參加過十幾場葬禮。根據她的觀察和體驗,臨死前的苦痛無可逃避。但要是生前能和家人達成共識,清楚表明自己的意願:要不要放棄治療,臨終時刻在家還是在醫院度過,火葬還是水葬,墓地選擇在哪裏,家人就能照此辦理。要是能完成死者夙願,對雙方都是解脫和慰藉。

  的確,死者已矣,生者還得繼續活下去。做好臨終計劃,還能顧全生者情感,幫助他們走出傷痛,繼續前行。上文中提到的兩位絕症患者,艾米莉早就和女兒說清一切。艾米的文字則給相伴半生的枕邊人獻上祝福,讓他在傷逝之餘,也能輕裝前行。如今,艾米的丈夫以她的名義建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致力於卵巢癌的醫療研究,賦予妻子離世以新的意義。

  三年前我立下了人生第一份遺囑,同時簽署「法律代理權」、「醫療代理權」的文書。並按照美國規矩,找到三名見證人簽字,並將具有法律效力的檔存放到銀行保險櫃。父母健在,家無牽累,生活無虞,無病無痛的時候,做這樣的事比較容易。事到臨頭,自己會如何表現則還是未知數。但無論如何,大限到來時能從容應對,平靜離開,也就算「好死」了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