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華武英\祝勇

時間:2018-12-08 03:18:00來源:大公報

  圖:清乾隆帝編修《四庫全書》顯敬畏歷史之心\資料圖片

  文華殿後的文淵閣,是專門用來貯藏《四庫全書》的藏書樓,建成後,「經筵進講」也改在文淵閣舉行。

乾隆皇帝還有一怕

  乾隆南巡,在寧波見到范氏家族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就決計把它「搬」到紫禁城裏。於是有了這座文淵閣,它外觀二層、內為三層,完全依照「天一閣」的樣式建成。藏書樓怕水,「天一閣」的名字,也是取「天一生水」之意。文淵閣為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屋脊獸吻亦為綠色,在紫禁城內獨一無二。這是因為五色中的黑,對應着五行中的水,因此黑代表水,可以壓火。

  我曾在文淵閣的古舊書櫥間,翻看《四庫全書》的「史」部書籍,目睹朝朝代代的歷史書寫,在清代匯聚成多麼壯觀的一條長河。在金絲楠木書匣裏排放有序的書冊,歷史的暗流湧動,包括前文所述的明朝故事,也都包含其中。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撤退時把文淵閣《四庫全書》運往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如今文淵閣裏藏的,是《四庫全書》高仿複製版,但書櫥都是「原版」的,優質的楠木,在幽暗中散發着潤澤的光,有如一片森林,讓我們的心變成一片樹葉,在它的溫暖的內部安靜地降落。

  《四庫全書》約八億字,是一套匯集了中國歷史上所有重要文化典籍的大叢書,相當於給中國文化完成了一次「存盤」。它是一部時光之書,因為這部書中,包含着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時光,在分列有序的編目裏,一代代書寫者奮筆疾書的身影隱約可見。這浩瀚的《四庫全書》,共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叫「四庫」。其中的「史」部,以正史為綱,以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抄、載記、政書、目錄、史評等拱衛正史。

  乾隆編《四庫全書》,歷史上毀譽參半。為了編《四庫全書》,就要搜集天下古籍,再按照統一體例校勘編訂,對於「禁書」,則要統一銷毀,自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開始,在武英殿前立起一座字紙爐,不分晝夜地銷毀從民間搜來「禁書」,總量達六七萬卷之巨。因此章太炎說,乾隆修了一部《四庫全書》,也燒了一部《四庫全書》。沒燒的古籍,也進行了刪削、挖改,使得被編入《四庫全書》的古書不復原貌。魯迅對此痛切地寫道:「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甚至認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乾隆燒書,從反向證明了歷史的重要。像乾隆這樣的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可以說一生無憾,笑傲古今,什麼都不怕了,但他還有一怕──怕歷史。在乾隆眼裏,歷史(以及一切文字)是那麼神聖,令他既敬且畏。敬之,所以他要鄭重地修史,整理前輩所有的文化遺產;畏之,他要把所有對自己不利(即使是潛在的不利)的文字統統銷毀,不讓它們在世上存在一分半秒,哪怕它是隻言片語。

  但總的來說,《四庫全書》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工程,它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紀念碑品質─博大沉雄,穿透古今。乾隆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因此他無比看重這套書的編修,《四庫全書》總纂修紀曉嵐說他:

  巨目鴻綱,皆由欽定,每乙夜親觀,釐定魯魚,典學之勤,實為自古帝王所未有。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第一套《四庫全書》修成,全套三萬六千冊,被鄭重放入文淵閣。這一刻,無疑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乾隆在文淵閣設宴,犒賞參與《四庫全書》編纂的全體人員。時隔兩百多年,我們幾乎可以聽見他爽朗的笑聲。

  那一天,他們都聊了些什麼呢?

  話音落處,乾隆自己,也走進了歷史。

(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