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基里科:不安的阴影/李 梦

時間:2018-09-13 03:16:51來源:大公报

  图:基里科画作《离别的忧鬱》/MoMA官方资料图片

最近在读意大利作家布扎蒂的小说《鞑靼人沙漠》,书封上古怪的几何图形以及孤单站立的小人和他长长的倒影,神秘而忧鬱,让我想到另一位意大利艺术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一八八八至一九七八)。

第一次见到基里科的作品,是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米罗、康定斯基和夏加尔等一众色彩鲜艳、颇具童真的抽象画作之间,蓦地见到这位意大利画家充斥着大量阴影、巨型建筑和沉暗街道的作品,不由得多看了两眼。细看时,又觉出不寻常:基里科的画作并不遵照透视法,意象的组合也并无必然的逻辑,介乎真实与梦境之间,给人似是而非、似有还无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由画中大片的、不规则的阴影中显露出来。一九九五年,英国国家美术馆曾邀请著名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策劃一场以“阴影”为主题的作品,贡布里希曾为这场展览写过一篇专题文章,分析“影子”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达芬奇等人活跃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为了画面的连贯与和谐,尽量避免在画布上添加阴影;从卡拉瓦乔到伦勃朗那百余年间,阴影和高光的运用,几乎成为画家风格的象征;而到了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如基里科笔下,高反差阴影与其说是为了增加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倒不如说是画作情绪的某种暗示。在贡布里希看来,基里科画中的阴影,是“不安感”(anxiety)的直陈。

我想,基里科画中阴影之所以能让观者产生不安与孤寂之感,是因为那些阴影并非自然光线下的自然产物,而是扭曲的,是奇形怪状的,与画中实物之间生出一种彆扭的、彼此拉扯的张力。且以纽约MoMA收藏的那幅名为《离别的忧鬱》(The Melancholy of Departure)为例,画中红色高塔上鐘表显示的时间为下午一点半,可是稍微有些生活常识的观者都知道,通常正午的阳光不可能在地面上投下如此斜长的阴影。那麼,产生这些阴影的光源从哪裏来?画家看似不经意地挑战了观者的时空观念,呈现出一种“错置”的意味,而这种“错置”带来的奇诡与神秘,正正是基里科创作的最显著风格,他曾经说:“世间万物如谜,我们像是生活在一间聚合众多奇怪事物的大型博物馆中。”

再以画家同样创作於一九一四年的《一条街上的神秘与忧鬱》为例。这幅画的构图与《离别的忧鬱》相仿,都是倾斜的,予人不稳定的观感。高墙落在地面上的巨大阴影佔据大半画幅,仅有的一窄条光亮的空间中,有一位小女孩正旁若无人玩着推铁环的遊戏,浑然不觉前方有危险正步步逼近。画家并未直白描述危险,而是巧妙地用阴影来暗示。他在街道的另一端画了一个斜长的人影,透过阴影的形状,我们猜测那是一个携带尖利武器的男人。小女孩与男人,玩具与武器,其间的寓意不言自明。

若我们再将这两幅画作放置在一九一四年战前及战时的社会语境中审视,其讽刺与质疑的意味更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说十六世纪的卡拉瓦乔等人藉由光影凸显画中主角,十八世纪的威尼斯画家乐意将真实的日间光影变化置於画布上,那麼在基里科的作品中,“阴影”不仅仅是增强明暗对照、丰富画面层次的手段,而是直接地介入作品叙事中,成为内容构建及情绪表达的重要意象。

为强调画中阴影的作用,基里科在构图时也用了不少心思。他早期的那些创作於战争年代的作品,虽说情境各异,却在构图上不乏相似之处:拥挤的画面,不合常理而刻意夸张或缩小的意象,以及高耸的罗马式回廊。虽说基里科是古典主义的拥趸,但他画中的古罗马风格建筑却丝毫看不出端莊和典雅的风格,而常常让人觉得紧张不安。画中人置身高大建筑中,尤其显得单薄渺小,人与环境的关係并不谐和圆融,而是时刻表现出挤迫与压抑的状态。

若你想知道战争对於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曾产生怎样的影响,去看看基里科的画,便能知晓一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