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嬰兒秘語/馮 進

時間:2018-07-23 03:16:54來源:

  音樂系的白人同事娶了位中國太太,兩人的兒子十四個月大了,兩條小腿結結實實的,走路穩當,還能小跑,只是還說不清話。心理學家媽媽說,孩子中、英文都能聽懂一點,現在最愛用的詞則是「No」(不)。我聽了不由失笑。

  研究者過去認為,嬰兒發出咿呀聲只是在鍛煉聲帶,為學習母語做準備。最近他們卻發現嬰兒發出的貌似無意義的聲響也大有玄機。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Rachel Albert)專門研究嬰兒的發音。她發現,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大多只能用震動聲帶的哼唧鼻音表示不滿、不適。五六個月大時,嬰兒一般能發出啊、喔這類元音,九個月大就能發D、J之類的輔音,十四個月大一般能將輔音、元音組合,說出Ba、Da之類簡單的詞了。

  阿爾伯特認為,嬰兒發出各種怪聲時,其實表明他們已進入學習語言的最佳狀態。就像毫無背景的成年人學外語一樣,如果聽者能及時反饋,耐心指點,學者必定事半功倍。比如,嬰兒看到球,並模仿大人對這個詞的發音時,父母或其他看孩子的人應該馬上回應,指着球引導孩子繼續嘗試。如果成年人沒有反應,或答非所問地引導嬰兒稱呼他們未加關注的其他物件,不但影響孩子學母語的進度,而且無形中教會他們與人談話時心不在焉的壞習慣。

  因為嬰兒不能說話,成年人無法了解他們的小腦袋裏在想什麼,但音樂、舞蹈可能是成人與嬰兒交流的最好方式。實驗發現,如果大人帶着十四個月大的嬰兒伴隨音樂搖擺一小段時間,能大大加強他們對大人的關心和合作態度。當大人假裝夠不到地上掉落的東西時,那些曾與成人「共舞」的嬰兒多半會伸出援助之手,撿起東西交給大人。邊給嬰兒唱節奏紓緩的催眠曲邊輕柔地搖擺搖籃,不但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幫他們入睡,哼唱曲子的大人也會獲得平靜。科學家說,隨着音樂同步行動是培養「團隊精神」,加強合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甚至不需要訴諸語言文字。

  熊孩子發脾氣,大吵大鬧怎麼辦?科學家也有高招。他們發現,小孩發脾氣其實是憤怒與難過夾雜的過程,且後者的周期長於前者。他們哭得聲嘶力竭,滿地打滾或亂扔東西時,大人不該「以暴制暴」,但試圖說理也毫無用處。最好的辦法是無視他們,讓孩子發泄一通,消耗完過剩的精力。當孩子的憤怒情緒退潮,難受情緒佔上風時,大人再勸慰、說理更有效。

  我小時曾是個哭起來不依不饒的壞脾氣小孩,最後總要父母再三撫慰才肯罷休。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對夫婦更要面對用中、英文雙語教導孩子的挑戰。自古至今,為人父母大不易呢。科學家們卻說,我們在撫養嬰兒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斯言善哉。從幼至老,循環往復,風水輪流轉,生命真是奧妙無窮。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