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飢飽/純 上

時間:2018-07-19 03:16:57來源:

  去年班上有個美國學生是希臘裔,信仰希臘正教,還立志將來當神父。他對希臘正教年曆中規定的齋戒日執行得非常嚴格,一年中倒有大半時間每天餓肚子。看他上課餓得有氣無力的樣子很覺可憐,但事關個人的宗教信仰,老師也難以置喙。又有猶太學生每年三四月逾越節齋戒,穆斯林學生則在九、十月份的齋月中從早到晚誦經、禮拜,太陽下山才能吃一頓。問問各人的感受,除了表達虔誠的信仰,他們說餓肚子有助於集中注意力,做好功課。

  對我這個從不曾因為宗教、健康、美麗或其他任何原因自覺斷食過的人,以上案例既可敬可佩又匪夷所思。研究食品文化超過四十年的美國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洛贊(Paul Rozin)卻說,人的飢餓與飽足感本來就由特定文化來定義,而不僅僅為滿足吸收營養的生理需求。比如,「失憶症」(amnesia)患者吃過就忘,半小時內連吃三頓午餐而不覺異樣,實在撐得受不了才停止。一般人坐飛機,哪怕一小時前剛吃過飯,航班上提供餐飲服務時也照吃不誤。這不見得都是出於「不吃白不吃」的佔便宜心理,還因為什麼時候吃,吃多久,吃什麼,怎麼吃,和誰一起吃,無一不由我們身處的語境決定。

  洛贊在墨西哥從事田野調查時發現,有個小鎮居民以特能吃辣出名,但那裏五歲以下的孩童都不吃辣,而且,即便是成年人也會先吃不辣的飯食再吃辣的。這說明人的口味非天生而是習得,文化的薰陶足以克服人類進化過程中培養的本能。辣味其實不是滋味,而是疼痛的觸覺。一般人不會主動尋求痛楚不適感,因為痛代表受傷,為了生存,我們必須避免傷痛。但知道辣味食品對人無害後,身體能逐步適應這種輕微的痛楚,吃辣可帶來刺激感和愉悅感,嗜辣也就成為「良性受虐」了。同理,咖啡味道發苦,臭豆腐氣味異常。有毒植物多半苦澀,食物腐壞則氣味熏人,照理說,進化的本能會讓我們趨利避害,敬而遠之,但偏偏有人嗜之如命,趨之若鶩。這些口味偏好證明了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的巨大影響。

  另外,人類心理的一大特點是對經歷的時長缺乏判斷力。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回憶起當初新鮮有趣的感受,但對其持續多久卻記不清。所以,吃第十口和第十一口感覺一樣,吃五分鐘和吃一小時從記憶的角度來看也無差別。因此,僅憑個人感受「管住嘴」,自控減肥十分不易,而要讓客人對一頓飯記憶深刻,應當在最初和最後提供讓他們驚艷的食品。

  洛贊說,吃飯體驗其實包括三部分:期待,經歷和回憶。有的人每次外出吃飯必點自己最愛吃的同一種菜,有的則盡量嘗試不同的飯食,前者更能享受期待與經歷,而後者則能收穫更多新鮮、豐富的回憶。可見,飲食習慣保守者幸福感更強,而在飲食方面喜歡獵奇、嘗新的人回憶、懷舊時素材更豐富。由此類推,吃得飽、吃得好還是吃不飽、吃不好其實都是相對的,流動的,不但與文化傳承、宗教信仰有關,還取決於個性興趣、生活經歷。

  洛贊對法國和美國人的飲食習慣進行比較分析後還發現:法國人吃得少、吃得慢但更享受食物。美國人吃得多、吃得快,儘管貌似更重視食品的營養價值,健康狀況反倒不如常吃高脂食物的法國人。對那些有志於或正在節食減肥者,心理學家的研究當有指導實踐的價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