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Agnes Martin:無物之象/李 夢

時間:2018-07-19 03:16:56來源:

  圖:Agnes Martin常常以「無題」為自己的畫作命名,左圖為一九九五年的作品《無題》;右圖為二○○三年的畫作《無題》  /作者供圖

  加拿大裔美國畫家Agnes Martin(一九一二─二○○四)的回顧展正在費城美術館舉行。這位出生在加拿大中部鄉村的藝術家,於一九五○年代末至一九六○年代初的美國畫壇成名,其抽象、純粹而簡約的畫風,正正應和當時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潮流,而她對於色彩與線條的拿捏運用,對於後來的時尚及設計領域也不乏影響。

  一九六○年代初,Agnes在紐約畫壇的成名,幾乎稱得上是一場奇跡。她出生在加拿大中部薩斯喀徹溫省一個農人的家庭,七歲時隨家人搬去溫哥華,後來又移居美國,在新墨西哥州一座名叫Taos的山間小鎮住下來。儘管後來Agnes在紐約成名,各地巡展不停,但那座山腳下的、人口不過五千餘的小鎮,一直是她的庇護所,是她被生活的無奈與痛楚折磨的時候,反身自省的安靜地。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四年,畫家因無法忍受紐約畫壇的喧鬧,也因為好友的忽然離世,曾返回小鎮隱居,整整七年不曾提筆作畫。

  誰能想到呢,偏遠地方來到紐約藝術圈闖蕩的女畫家,在那個不只看重天分也看重出身的、男權主導的藝術世界中,竟然迅速成名。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七年那十年裏,她得到知名藝術經紀人Betty Parsons賞識,作品的銷量一路向好,而那些充斥網格及條紋的、色彩清淺的畫作,也成為區隔她與當時紐約畫壇如波洛克和羅斯科等人的鮮明標誌。

  當二十世紀中期的大部分美國抽象畫家,都在用鮮艷的色彩、誇張的筆法或是引人驚奇的構圖,不斷挑戰觀者神經的時候,Agnes的作品看上去格外安靜。從一九六○年代初到她去世時到二○○四年這半個世紀的漫長時光裏,畫家一直在重複使用同樣尺寸的畫布(6呎×6呎的正方形),以直線構成的條紋或是網格形狀來承載內心的情緒。儘管畫家本人大半生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她畫中的景象卻幾乎都是安寧平和的,波瀾不驚,靜水流深。

  不論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抑或極簡主義擁躉,都樂意將Agnes視為同道。抽象表現主義的支持者看重她的非具象畫作對於內心情景的描摹,愛好極簡主義的藝術家則將她畫作中簡約的視覺元素,當做最原初、最少壓迫感的藝術表達。

  不過,在藝術史學者Michael Fried看來,抽象表現主義或是極簡主義這兩種流派,都無法恰到好處地容納Agnes的作品:相較於前者創作時的張揚個性,Agnes其人其作品都要內斂克制得多;而後者推崇並擁護的理性、幾何式表達與機械式的完美,用來形容Agnes的作品,又未免顯得失了一些溫度,畢竟,連畫家本人都一直在強調其作品中蘊含的「抽象情緒」(abstract emotions),而這些情緒經由不張揚的色彩與平穩的線條傳遞出來,大多表現出歡愉、諧和與同一的樣態。

  Agnes後來的經紀人、佩斯畫廊老闆Arne Glimcher曾經不無感性地引述這位藝術家的話:「玫瑰的美不在於它自身,而在於正在觀看玫瑰的人心裏。」畫家向來篤信「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換句話說,畫作的意義不在於畫幅中的內容,而在於那件作品究竟能引起觀者怎樣的內心反應。因此,Agnes的作品儘管清簡,儘管不事聲張,卻從來不會令人覺得遙遠或陌生,不會給人奇詭另類的觀感。

  常常有評論人用東方哲學中的所謂「禪意」(Zen)來解釋Agnes的創作,因為在他們眼中,這位畫家的創作一直在主觀與客觀之間尋找一處交逢或者說疊合的空間,而這種嘗試消弭邊界的做法,每每引人想及中國傳統哲學「心相」與「物相」的關聯。在這位一生不曾觸及寫實情境的抽象畫家看來,繪畫「是一個不存在物件的世界,沒有干擾,也沒有阻礙」。這是否讓你想到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的「無物之象」?無與有之間,靜與動之間,豐富與簡單之間的張力,都藏在Agnes Martin那些欲說還休的作品中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