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香港味道/施 一

時間:2018-07-16 03:16:53來源:

  圖:歐陽應霽「香港味道」系列共有四冊/作者供圖

  在香港生活的這幾年,基本每個月都會接待一兩個從天南地北來港遊玩的親朋好友。即使毋須每天陪吃陪喝陪玩,至少也得向他們獻上一份「香港五天四夜全攻略」。除了遊覽景點和購物,美食打卡早已悄然佔據他們來港的大部分時間。

  如今手機資訊多如牛毛,他們比我更早了解到最新奇好玩的港飲港食,卻還不厭其煩地問:在香港吃什麼最地道?有什麼是必吃的?其實,對於我來說,港味可能只是一杯奶茶,一串魚蛋,一個菠蘿包,一份車仔麵,一塊西多士,一盤牛雜,一底雞蛋仔,甚至是一盒維他奶,就在屋企或公司樓下的小食店覓得,只要二三十元就能享受到。幾年前初到港的我也像那些朋友一樣,但凡放假就出街覓食,努力無限放大胃口,在街頭巷尾一邊走一邊吃,從早上一直吃到深夜,任何食物只選最小份的,為了能容納下更多的美食,有一種遊戲般的快感。

  看着日漸發胖的體型,我不得不收斂,開始奉行「少吃多滋味,多食傷腸胃」。還有另一原因是入手了本地跨媒體創作人歐陽應霽的「香港味道」系列的前兩部書,以便「畫餅充飢」。本以為圖文結合的書很快就會看完,實際上每晚睡前只能讀上兩三篇。因為越看越餓,又想吃夜宵,結果得不償失。《香港味道1》細說香港酒樓茶室食文化,《香港味道2》把鏡頭對準了街頭小吃,那些最草根的飲食文化,每一頁都瀰漫食物香氣,作者對香港美食的人情味更濃。除了分享與食物的私家體驗,以及推介各式小吃攤大牌檔,在每一種食物的介紹中,作者特別邀請一位朋友現場起筷品嘗,談一段他/她與食物的故事。原來,食物不僅能吃出味道,也能談得令人神往。這系列書不僅是美食指南,更是一個地區對飲食文化的記憶與總結。

  我算是同輩中戀舊情結嚴重的患者,對傳統食物有着說不清的痴迷,常奉老字號若博物館。對作者和他搜羅的一眾好友的味覺記憶頗為羨慕,怎麼他有那麼多關於食物的故事可講,怎麼幾十年過去,他們或她們對某種味道的絲縷依然清晰如昨故而死忠追崇。相比之下,我對食物的回味是匱乏的,不過,書中有一篇寫到涼茶文化,介紹了一款我熟悉的「甜品」——龜苓膏。嚴格來說,龜苓膏屬於傳統藥用食品,有較濃的中藥苦味道。與它相似的「涼粉」正是我孩童時代的一點甜,也是祖母拿手的消暑良品。仙草粉熬製而成的涼粉,凝固後似果凍,略苦帶甘,祖母喜歡加入顆粒大的白砂糖,口感滑溜又粗糙,而我最愛倒滿蜂蜜或煉奶,滿口甜絲絲。一到盛夏,我倆坐在家中後院樹蔭慢慢享受一碗涼粉,時而點播錄音帶的粵劇粵曲,時而收聽廣播的金庸小說連載,時而分享瑣碎的所見所聞……如此消磨一下午時光,好不快樂。

  生活在工業化全面普及的時代,有時不免為傳統美食、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的隕滅殆盡而扼腕。幸而世上仍有不少保留着由親友長輩口口相傳手手相授的傳統,牽動着親情與溫情的記憶。這些並非有錢就能買得到。雖然我還是改不了每天講飲講食,倘若能做到識飲識食,也算是一種傳承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