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再讀少年派/一 雯

時間:2018-07-12 03:16:55來源:

  圖: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如夢似幻/作者供圖

  我從小熱愛海洋,總覺得一望無際的大海充滿遙不可及的神秘,既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般美好,也有「海闊天空」的包容。不過,最近全球多地受天災的社會新聞無一不讓人對大自然心生敬畏,感嘆人類的渺小卻蘊含無窮的抗爭力量。這也讓我再翻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Life of Pi)。

  初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記》是高中時期的外國文學課,那時李安的同名電影尚未上映。本以為小說不適合改編成電影,便抱着「電影難以超越原著」的心態走進影院。結果,李安的功力還是讓我心悅誠服。電影不比小說遜色,各有千秋。原著分為三章,故事好像《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老人與海》來回轉換,第二章奇幻的海上漂流扣人心弦,讓人手不釋卷,也是電影着墨最多的部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像出的乘以十倍誇張夢幻勾勒出來,水母之夜鯨魚出水,晚幕下晶瑩剔透的綠色孤島,電閃雷鳴的暴風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幀都是視覺佳作,如夢似幻的3D效果至今難忘,以致我後來更到台灣墾丁尋訪這個傳說中的拍攝地。

  事隔數年,再讀原著發現第一章關於少年派的成長經歷,雖平淡細膩略顯乏味,偶現精妙對話更有滋味。比如派小學升入中學後,在第一次的見面課堂上用實際行動引發同學和老師關注回自己的名字而鬥爭,之後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這一切都說明了他有一種極其強大的自我的意識,為了後面第二個部分海上冒險的描述埋下「把噩夢拍成美夢」的伏筆。小說描寫派的心路歷程更細膩,乏味和恐懼的矛盾心理同時出現。細讀時需要想像力,將文字轉換成畫面,不斷腦補這兩種極端的態度不斷撕扯摧殘着人最薄弱的意志。絕望的心理和生存的本能抗爭如置身於一個圓的圓心,難以找到出口的無力感躍然紙上,不禁有點「深海恐懼」。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少年派都講述了兩個版本的故事。第一個是孤獨的少年和三隻動物漂流二百二十七天,目睹無數的海上奇景,一人一虎彼此對望,相互提防也相互依存,最後大家上岸一拍兩散。第二個是四個人無水無糧,如何熬過兩百多天,最後僅存一人。前者奇幻勵志,後者如格林童話,美好故事的背後是人性的兇殘與野蠻,讓人細思極恐。結局是派在墨西哥的一個小鎮上岸,當日本失事船隻的公司派來的調查員聽到這兩個故事,最終選擇相信第一個「有動物的故事」。我也如調查員一樣意識到第二個故事更接近事實,卻更願意相信第一個故事。我們總是找不到浪漫童話和殘酷現實中的平衡點,嘴上說着不相信不真實的童話,卻在面對真實但陰暗的現實時不由自主地退縮。也許有時候適度地用童話偽裝生活,人活着會更有勇氣。

  到底哪個故事才是真相,就像主角派名字一樣,π,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眼看,耳聞都不一定是真實的。答案永遠只在自己的心中。也如李安所說:「我們要會講故事,否則生活就像是派一樣只是無限延續下去。」故事講完了,就要懂得和它說再見,然後讓它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