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清代廣東貢品佐證「香港」由來

時間:2018-11-14 03:18:12來源:大公報

  圖: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廣東貢品「蓮頭香」

  關於「香港」名稱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因作為莞香集散地港口而得名較可靠。莞香銷路很廣,當時香港、九龍一帶的居民,多以種香為業,用一種叫「大眼雞」的海船運往各地。集中莞香的碼頭叫「香埗頭」;運莞香出海的石排灣,被稱為「香港仔」、「香港圍」。一八六○至一八七○年間,在舊圍之外又建起新圍村「香港村」即今黃竹坑,後推而廣之,擴大為香港全島之名。/姜舜源 文、圖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着作《尚書.禹貢》,就是記錄上古時代,以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為主的各地,山川概貌、地理形勢尤其是風土物產的。清代繼承歷代傳統做法,《大清會典》等國家典章制度,明確規定各地定期向皇帝、朝廷貢獻方物。這是古代宣示國家主權和中央政府與地方關係的一種形式,與如今的送禮性質大不相同。進貢的人基本上限於六類:一是宗室親王、郡王、貝勒;二是朝中大員,包括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都統;三是封疆大吏,包括總督、巡撫、將軍、提督;四是特別委派的肥缺,包括江南三織造、鹽政、關差;五是退休大臣;六是孔子繼承人衍聖公。

  廣東貢品一般就出自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進貢的時機是端午、萬壽(皇帝、太后生日)、舊曆新年。從留存至今的清宮檔案中,一萬多冊《宮中進單》和《貢檔》看,在康熙到宣統的兩百多年裏,廣東官員向歷代皇帝及太后、皇后進獻的貢品,主要包括琺瑯器、鐘表、天文儀器、象牙製品、椰殼工藝品、寶玉石盆景、傢具、端硯、香料、洋煙等,頗具地方特色。比如因為清代大部分時間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來自東西兩洋的鐘表、象牙、寶玉石、洋貨在此上岸,促進了當地鐘表製造、象牙加工工藝,使之在國內遙遙領先。而端硯、香料,是廣東難得的土特產。其中「莞香」是「香港」一名由來的佐證。故宮博物院現藏清代廣東貢品一萬多件,基本涵蓋了清代廣東工藝美術品的各大門類,代表着當時最高工藝和藝術水平。作為高級日用品和易耗品,宮中留存至今的莞香已經是鳳毛麟角,但仍保留下莞香名品「蓮頭香」、「巖露香」、「切花香」等文物,彌足珍貴。這些香料是當年經過香港運往北京的。

  清宮「莞香」,百年流芳

  香港在歷史上曾先後隸屬於東莞縣和新安縣。在明至清初,東莞、新安一帶的香樹特產香料,稱為「莞香」。莞香樹為瑞香科沉香屬喬木,現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內地唯一以東莞地方命名的樹木。當地從宋朝起已普遍種植,此後一直是東莞地方特產。沉香生成原理是,其樹木因受到創傷,傷口處分泌出大量芳香的樹脂,香脂不斷分泌積累增大,狀若樹癭,這就是原始香結。於是人們成心在香樹上砍鑿一兩道傷口,讓其流脂凝結。因為它的比重大於水,所以放入水中會沉沒,故稱「沉香」,東莞人又稱土沉香、白木香、女兒香。

  東莞人一般是每年舊曆年底採香,從莞香樹上採取香結。周而復始。莞香樹年齡越長,則樹身上必然是傷痕纍纍。越是傷痕纍纍的老樹,其香結的品質越高。前些年香港發生盜採香結,甚至摧毀年久莞香樹的事件,令人痛惜。以往有人將採下的香結分成四等。香樹生長約八九年後,開始在樹幹上鑿口「開香門」。待若干歲月香結生成後,第一次鑿採下來,稱為白木香,香味青澀、清淡;以後第二次、第三次再從香口鑿出的香結,就是「蓮頭香」、「切花香」、「巖露香」等。

  關於兩廣總督、廣東巡撫進貢莞香及葛布、鼻煙壺等貢品的紀錄很多。例如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廣東巡撫楊琳進莞香一匣,重一斤。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廣東巡撫朱桂楨進蓮頭香、切花香、巖露香各五盒。這是新年貢品。同治九年(一八七○年)五月初六日,兩廣總督瑞麟進蓮頭香、切花香、巖露香各五盒。這是端午貢品。清後期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記載:兩廣總督端陽進鼻煙九瓶,花機紗五十疋,本色葛布一百疋,牙色葛布一百疋,增城葛布五十疋,深色葛布五十疋,淺色葛布五十疋,沉香二盒,巖露香五盒,蓮頭香五盒,切花香五盒,花卉扇一百柄。廣東巡撫端陽進鼻煙九瓶,花機紗五十疋,雷州葛布五十疋,本色葛布五十疋,牙色葛布五十疋,增城葛布五十疋,深色葛布五十疋,淺色葛布五十疋,沉香二十觔,巖露香四盒,蓮頭香四盒,切花香四盒,端硯九連。這是道光年間一年三貢的總數。筆者在故宮工作時,當時保和殿內寶座後海漫屏風,就是用葛布裱褙的。

  貿易港口,因香得名

  故宮現存蓮頭香、巖露香、切花香各有數盒。為防受潮和香氣流失,當時盛放在密閉的錫盒裏,錫盒直徑二十一點五厘米,高十二點五厘米,盒蓋上鏨雲龍紋,口沿處有黃色封簽,上書「蓮頭香」、「巖露香」、「切花香」。盒中現存沉香實物多呈塊狀,香身較薄,但都是當時莞香上品,其品評標準與如今莞香收藏並不相同。根據有機物易變質的特點,保存至今的這些藏品應該屬於清後期。宮中舊檔可以佐證:「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五月十四日,兩廣總督瑞麟進蓮頭香、切花香、巖露香各四盒,着交乾清宮。」這是端午兩廣總督貢品交進宮中,吩咐放到乾清宮廊廡的庫房裏,以備隨時取用。

  從宋朝起,今香港、深圳、東莞一帶開始種植莞香,逐漸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在今大嶼山東南部和新界粉嶺出產的香料,在莞香中堪稱上乘,其中俗稱「女兒香」的產品,更被譽為海南珍奇。這一帶莞香產值高,比如明朝中葉每年出口莞香的貿易額,均在數萬兩銀錠以上。

  北上京師及北方各地的莞香,通常走唐代以來南北官道「梅關古道」。香港的香料西入珠江口,水路運往廣州,再度嶺北上,經兩湖河南、河北進京。

  惻隱之心,戒進牙席

  故宮博物院現存雍正時期,廣東巡撫楊文斌、廣東海關監督毛克明進貢的象牙席兩張,尺寸、形制基本相同,長大約二百一十五厘米,寬大約一百四十厘米,背後整包棗紅色綾緞,四周邊緣藍色緞料包鑲。席面通體由薄如竹篾的象牙條,編織成人字形席紋,紋理緊密均勻,表面光滑平整,質地柔軟,手感細膩,比普通竹席都舒捲自如。象牙條寬僅三毫米,厚度僅○點五毫米。要將堅硬的象牙變成柔軟的席篾,比起「百煉鋼成繞指柔」要艱難得多。象牙席製作工藝很複雜,早已失傳。大概程序是,先用藥水浸泡軟化牙材,然後劈成像竹篾一樣的薄片象牙絲,打磨拋光,最終編織成席。有內行人估計,製作象牙筷,象牙料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至六十,如將象牙料劈成篾狀,再劈成牙絲,象牙材料的利用率大概不足百分之十。

  雍正、乾隆時期《宮中進單》、《貢檔》及《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反映廣東方面先後進貢象牙席五張。據說雍正帝曾詢問安南使臣,象牙席製造成本,使臣說需數百隻大象的象牙,才能編織出一張牙席,雍正帝聽後動了惻隱之心,表示要停止象牙席進貢。正巧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四月二十五日,廣東巡撫楊文斌和廣東海關監督毛克明,接連貢進四張象牙席。雍正帝因而極為不悅。二十五日當天降旨怪罪。第一,朕於一切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已屢降諭旨申明。第二,從前廣東曾進象牙席,朕大不以為然,以為不過是偶而為之,也就沒說什麼;現在是愈演愈烈,這不是陷朕於不義嗎!第三,以象牙編織團扇等小件器物就夠暴殄天物了;如今製為坐席,殘害生靈,浪費人力財力,滋生腐敗。因此傳諭廣東督撫:若是廣東工匠幹這種手藝,立即禁止;若是從海外進口的,從此不許買。沒有生產、沒有需求,看誰還作這項生意!(《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二)這與如今動植物保護措施接近。

  清宮廣東貢品象牙席,流傳至今還有兩張。一在大英博物館,為咸豐十年(一八六○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流出之物。另一件在煙台市博物館。故宮現存兩張之一,是一九七八年故宮博物院保管部同事,在清理庫房裏舊草席捲時,無意中發現有一件象牙席。那潔白細潤的質地,編織精整的工藝,雖經二百四十四年歲月滄桑,仍令它鶴立雞群。

  廣式鐘表,民族特色

  廣府鐘表製造業大體始於康熙後期至雍正時期,即十八世紀初,接受進口英國機械動力計時器技術影響逐步形成。乾隆晚年看到英使瑪嘎爾尼進獻英國鐘表,由其製作工藝技術,感受到西方科學技術進步,因此反覆飭令沿海各地總督、巡撫加強海防。廣府鐘表起初以仿製西式鐘表為主,後來逐步走上獨立製造道路,對清代及近代鐘表業貢獻很大,有「廣鐘」之稱。到乾隆中後期,廣州製鐘技術日益成熟,作為進貢宮中奢侈品,特別注重裝飾,多為亭、台、樓、閣、塔等建築造型,融計時、打點報刻、玩賞裝飾等功能於一體,鐘殼大多為色彩鮮艷、光澤明亮的銅胎廣琺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銅鍍金轉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鐘」,高九十厘米,面闊四十八厘米,進深二十厘米。主體造型是西式樓堂建築與中國傳統樓閣相結合。例如樓頂四周圍欄,就是中國傳統樓上特有的。樓房正面居中有二針時鐘,上方有四個窗口。機芯裏有一個圓盤,其上有字和花形圖案,圓盤轉動一下,方框便顯示不同的內容,或字或花紋,共出現四次變換,按時呈現「太平有象」、「八方向化」四字或其他圖案。屋頂上精心設計一組滾球玩意。中心位置上是象馱寶瓶,象的鼻子、尾巴可以擺動。在其兩邊各有四人,一人位於高處手持倒球瓶,一人手持瓶接球,瓶底有孔,以便玻璃球漏進機芯中。另外的二人跪地托舉球滑行的軌道。鐘背後有抽屜,內放玻璃球及特製的夾球夾子。

  珠寶盆景,嶺南風格

  中國古代帝王的一些奇珍異寶不是簡單的財寶,而是有濃厚的政治象徵色彩。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在萬歲山廣寒殿(今北京北海瓊華島山巔)放置「五山珍御榻」,用各地名山所出寶石鑲嵌在寶座上,象徵着對天下的佔有。清宮不少珠寶盆景陳設,來自蘇州、揚州、廣府,分別代表着蘇派、揚派、嶺南派盆景的藝術風格。與活着的植物盆景不同,它們是固化的盆景,選取植物盆景風華正茂的那一時段。進貢宮中的廣府盆景,多以紫檀木雕枝幹、白銅片燒藍葉,彩石或玻璃花瓣,用青金石、綠松石、子母石作坡石,有的用紅、藍寶石堆砌山石,以珊瑚、象牙、蜜蠟雕做人物、瑞獸,用金屬細絲彈簧或細鐵絲聯接枝葉。花盆則往往用琺瑯、金銀累絲、玻璃鑲嵌等材料和工藝製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掐絲琺瑯、開光畫琺瑯長方盆瑪瑙石榴盆景」,樹幹、樹枝以硬木製作,白銅片燒藍樹葉,以珊瑚加工石榴、石榴花。樹下有珊瑚樹、梅樹、水仙。水仙葉以象牙染色為之,水仙花為象牙本色;梅樹以黃金為幹,翡翠為花瓣,珊瑚為花蕊。它是典型的以白話「樹仔頭」即樹樁為主的嶺南盆景,而且樹枝向四面自如伸展,不似揚州盆景主要從正面觀賞的之字形三台結構。此花盆造型既有宮廷風格的典雅,也有廣派的奢華,盆壁下方畫琺瑯開光圖案,設色艷麗,帶有明顯的西洋色彩。

  清代廣東貢品,從小件牙絲宮扇、廣繡掛屏,到金玉如意、石灣窰瓷器,大到成龍配套的寶座、屏風、香筒、角端(以往「角」誤作「甪」)、仙鶴,奇珍異寶,琳琅滿目。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