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永通致力貢獻社會,他進入西貢區的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並策劃「十八區打卡點」,而他身旁的「乖巧寶寶」就是將軍澳海濱長廊其中一個擺設。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機會是靠自己爭取,不會飄過來送給你,我是一個好例子,我可以躺平,受傷後靠取綜援,什麼都不做,但我選擇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希望我的態度可以幫到別人,我認為這樣活着才算有意義!」
坐在輪椅上、現年36歲的蘇永通(阿通)是現任康復諮詢委員會委員,為身心障礙者謀福祉。
阿通並非天生殘疾,一場意外,令原本「行得走得」的他變成終生需以輪椅代步,但他不肯放棄,十多年來,憑仍然可以活動的三隻手指,為社會做事,促進傷健共融。\大公報記者 余風(文)余風、受訪者(圖)鄧浩朗(視頻)
17歲泳池遇意外 頸椎碎裂
回憶起2005年7月28日,那天是阿通雙腳最後一次踏在地面。當年只有17歲的他,中四的暑假前往新加坡探親及旅行,游泳期間,在泳池邊不慎滑倒,跌下泳池,受重傷導致頸椎碎裂,胸口以下失去知覺,只有右手手指可移動。在當地經手術醫治及回港治療,自此他便終生以輪椅為伴。
未受傷前,阿通熱愛音樂、游水及行山,「我以前愛玩低音大提琴,出事後沒有再玩。」事隔多年後,阿通說來仍帶點無奈。事實上,當時阿通接受多次康復治療,渡過一段又一段痛苦時刻,「出院後,雖然變成一個坐輪椅的學生,卻無特別待遇,與其他人一同去考公開試;考完試,又與其他學生一樣,放榜後去找學校繼續升學。」由一名行動自如的平常人,變成一個輪椅人士,阿通感嘆是好痛苦的事,除身體障礙外,還有當時社會環境不太共融,輪椅人士生活困難重重,他形容:「好多事情都是探索一個黑洞,不知可以做什麼。」
下定決心推動無障礙城市
當年找學校,阿通表示首要遇上交通問題,當年港鐵站內並沒有太多升降機可以到達地面,「要早一個或遲一個站落車,再返轉頭。」加上並非每輛巴士可以接載輪椅,亦無手機應用程式的協助,輪椅人士需致電巴士站查詢可以接載輪椅的班次,阿通直言日常出行十分煎熬,「當年身體障礙,社會(無障礙)發展未配合得上,我全經歷了,最痛苦是該段時間。」
經歷這般痛苦,令阿通決心為同路人做一點事情,並加入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接觸地區機構及各部門,協助打通連繫社會「脈絡」,及後更參與多項地區、社福界及復康界的工作,目的只為「令件事得以在香港可以運作。」經過十多年努力,阿通看到現時幾乎所有港鐵都有升降機到達地面;99%巴士均是可接載輪椅巴士,還有可接載輪椅的小巴及的士,他自豪地說:「我覺得都有小小成功感,原來我的聲音都可促成社會進步。」
殘疾人仍可讀書工作追夢
阿通十多年來的付出,終得到肯定及回報,阿通曾獲得兩次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去年更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首次前往禮賓府領獎,他形容是好夢幻又特別的一件事,「我只是幫助別人,沒想到政府見到我真的幫到人,令我得到獎項。」
雖然阿通坐在一米高的輪椅上,但人生視野卻未受限制,受傷後10年,阿通修畢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市場學及活動管理)學位,「我做了一個榜樣給身邊的朋友看,坐着輪椅繼續讀書,完成學業又可以工作,追尋自己的夢想。」他自言有坐輪椅的友人受到其精神感染,考取社工資格得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士,「我只想社會及殘疾人士有更好的發展方向,讓更多人看到,社會上其實有一班好努力的殘疾人士,不是只會躲在家中。」現為樂延協進社外務副主席的他希望未來仍會堅持這份信念,利用多年來建立的社區網絡,建設更美好更少障礙的香港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