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李和聲精彩人生貢獻多

時間:2022-11-27 04:23:23來源:大公报

  圖:李和聲表演京胡曲牌《萬年歡》。\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金融證券界知名人士、中文大學和聲書院創辦人李和聲先生,因年高體弱、器官衰竭,上月底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病逝,終年95歲,親朋好友及業界人士聞訊均為之悼惜。\葉中敏

  在港滬籍人士素有「上海幫」和「寧波幫」之稱,和眾多同鄉舊友一樣,李和聲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自滬來港,與好友徐國炯、應子賢合組順隆公司,從事股票買賣,初時只是一家三人小公司,經營頗為困難。但由於三人勤奮拚搏,兼且長袖善舞,不久便在「上海幫」中打響了名堂,被稱為「順隆三劍客」,擁有大客戶、進行大買賣,公司亦搬到了當時的康樂大廈(即今怡和大廈),後再遷金鐘海富中心,三人聲名鵲起,業務一日千里。

  在該段期間,李和聲先加入金銀貿易場,後再參與創辦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聯合交易所,更成為後者的創會董事。而李和聲生前最津津樂道的「壯舉」之一,便是參與了特區政府1998年的「打大鱷」行動,捍衛了港元地位,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及許仕仁等高官直接與他聯絡,什麼時間出貨、接貨,經常一天幾個電話商議。

  「順隆三劍客」站穩腳跟

  當然,股海風雲幻變無常,李和聲和「順隆」也曾陷入過多場危機以至災難之中。回歸前,港英殖民管治政府蓄意打壓華人證券業,指控證券業鉅子李福兆「操控交易」,人稱「李校長」的富豪鋃鐺入獄,參與買賣的「順隆」也幾乎被「拉人封舖」。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一次金融股災,客戶蜂擁「平倉」提貨,「順隆」眼看沒頂,猶幸「三劍客」平日人脈廣、有信用,四出求助之下,總算撐過了這一難關。這裏面還有一些動人故事。

  已故「港龍」航空公司創辦人、「毛紡大王」曹光彪,當時知道了「順隆」面臨倒閉的消息,立即主動打電話請李和聲和徐國炯到公司見面。問明情況後,曹先生說,「永新」雖大,但資金不是我一人可以動用的,個人手邊現金只有一億元,留下4000萬作日後生活費,6000萬你們拿去好了。當時李、徐借貸多處「碰釘子」,對曹的慨助十分感動。曹光彪事後表示,大家都是上海人,當年他們來港創業也不容易,我不能眼看他們倒下而袖手旁觀,丟的是我們全體上海人的面子。而其後李、徐也全數歸還了曹先生的6000萬元及其他借貸,「三劍客」的生意也比之前更紅火了。

  酷愛京劇 「婦唱夫隨」

  而對李和聲個人來說,股票之外,另一件令他一輩子全情投入、廢寢忘餐的事情,就是京劇。

  過去,在十里洋場的上海,除了「京朝派」、「海派」名角輪番粉墨登場,演出盛極一時之外,還有大批京劇愛好者組成「票房」,公餘時間自娛自樂,梅蘭芳、馬連良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也要給票友面子,以至有鹽業銀行老闆張伯駒生日「堂會」唱《空城計》自飾孔明,名家余叔岩為其配演王平的「佳話」。

  而自上世紀50年代初,大批滬籍人士來港開工廠、搞金融,站穩腳跟之後,一向以廣東人睇「大戲」為主的港人社會,開始出現了京劇票房這一新生事物。一批滬籍工商界、文化界人士紛紛成立「票房」,開始「吊嗓子」、「票戲」,包括為東華三院等籌款演出,全盛時期大小票房有三四十家之眾。其中,由製衣業鉅子王統元成立的「華風」票房,實力最為雄厚,李和聲亦於那時加入「華風」,其後更與名票金燮庭、張雨文、金如新、丁存坤等共組「振興」票房,為本港票界與內地京劇界的交流合作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實行改革開放,京津滬等地的京劇團相繼訪港演出,在港掀起了一股京劇熱潮。面對每一個內地京劇團訪港,「振興」票房都予以熱情接待,來時「接風」宴、走時「歡送」宴,還每場訂購最貴的門票入座觀賞和請客看戲。來港的「梅派」傳人梅葆玖、「譚派」傳人譚元壽以及童芷苓、馬長禮、李世濟、方榮翔等名角,對「振興」諸位名票的唱功造詣及對京劇藝術的深入研究都大表佩服,青年一代的王立軍、于魁智、張克、藍文雲等更紛紛提出了「拜師」要求,令兩地的京劇藝術交流及傳承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這其中,李和聲可說是熱情最高、投入最久、出力最多的一位,可以說,該段期間的內地京劇界,沒有不知道李和聲三個字的,劇團赴港演出,一定要找「李先生」、「李伯伯」幫忙,辦事就會順利得多。

  而更為難得的是,李和聲酷愛「裘派」(裘盛戎)花臉,唱來維妙維肖、韻味十足,曾為東華三院籌款在大會堂登台演出唱做繁重的裘派名劇《坐寨盜馬》,本人更拉得一手好胡琴。京劇票友固不易為,京劇「琴票」就更為難得,而李和聲夫人尤婉雲女士(已故)生前為「梅派」名票,曾登台演出整齣的梅派名劇《穆桂英掛帥》、《鳳還巢》等,近3個小時的舞台演出全部由李和聲操琴,名副其實的「婦唱夫隨」,確實是菊壇票界罕見的美談。

  創辦和聲書院培育學子

  李和聲重視京劇,不僅「玩票」,還承擔了在港承傳推廣的重任。他捐資創辦的中文大學和聲書院,與中大其他書院不同的特點之一,就是開設有京崑課程,學生可以選修算學分,多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愛好京崑藝術的大學生。

  李和聲生前連續擔任上海總會會長10多年,一生愛國愛港愛京劇,在團結香港滬籍人士、弘揚京劇國粹、推動兩地文化藝術交流、培育莘莘學子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貢獻是不容置疑和令人懷念的,而京劇票房文化如何在港延續下去、薪火相傳,則是擺在全體京劇愛好者面前的迫切課題,亟待票界人士加強團結,共同努力,再創輝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