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清乾隆四大玉山與唐宋元四張名畫

時間:2022-07-03 04:23:24來源:大公报

  清代經過康、雍、乾七十多年接續奮鬥,最終實現西北邊疆準噶爾、回部安定統一,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在與中原地區相互交流中逐步發展,玉石之路暢通無阻,昆侖山各處美玉來到中原地區,形成我國古代玉器和玉文化發展的巔峰。除中小型體量作品之外,動輒上百斤、千斤乃至過萬斤的大型玉山子,也相繼開採並運到北京,這是前代罕見的。同時,讓玉雕與繪畫藝術相結合,使原來基本屬於「器」的玉器,上升到有思想內涵的文藝作品「道」,極大地提高了玉雕作品的藝術境界。這是我國古代玉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進步。\姜舜源(文、圖)

  乾隆時期臨摹唐宋名畫的玉山很多,其中《大禹治水圖》玉山,臨摹唐人《大禹治水圖(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秋山行旅圖》玉山(重一千多斤。市斤,下同),臨摹宋代郭熙《秋山行旅圖》軸(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會昌九老圖》玉山(重一千六百六十四斤,下同),臨摹宋人《會昌九老圖》卷(現在故宮博物院);《丹台春曉圖》玉山(重三千多斤),臨摹元代陸廣《丹台春曉圖》(現在美國)。還有青玉雲龍紋甕(重五千多斤)等等,都是此時創作的大型玉雕。

  密勒塔山玉 《大禹治水圖》

  《大禹治水圖》玉山,按作品背面明確的題名應為「密勒塔山《大禹治水圖》」。和闐青玉,高二百二十四厘米,面闊九十六厘米,底座高六十厘米,淨重一萬多斤,是中國最大的玉雕。整個玉雕彷彿一座山峰,其上重讞疊嶂,飛瀑直下,洪水急湧。在險峻的山岩峭壁之上,聚集成群結隊的勞動者。他們有的攀援在山石上,掄動着錘子,鑿打石頭;有的低頭貓腰,揮舞鎬頭,刨開砂礫;有的三、五人一組,拚力壓動簡樸的機構槓桿,開山移石;還有的側身頓足,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牽引繩索,拉動物體……整個山上,呈現出一派戰天鬥地的生動場面。就在這火熱的與自然搏鬥的場面背後,崇山峻嶺之上,懸崖峭壁之間,無數松柏頑強地生長着。

  這座大玉山的坯料,是從我國自古以來以產玉著稱的新疆和闐(今作和田)一帶的密勒塔山開採來的。密勒塔山又稱玉山,山上終年積雪。採玉人騎上牦牛,攜帶鋼釺大繩,找到玉石,便挖山掘洞,用繩索把玉石慢慢放下,然後運下山去。運輸一塊大玉料,要製作軸長三丈五尺的特大專車,前頭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後面有上千名夫役扶持推運,逢山開路,遇河搭橋,遇上冬天則潑水凍成冰道,在冰道上拽運。這樣,由和闐運到北京,要三年多時間。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選中清宮所藏唐宋名畫《大禹治水圖》軸為底本,將原圖發交內務府大臣舒文,命宮廷畫師賈銓照圖式樣,結合玉山形狀,在玉料上臨畫。

  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二月二十七日,玉山設計蠟樣及正面、背面、左、右畫樣四張均完成。同年五月七日,乾隆批准蠟樣等設計方案,通過京杭大運河,把玉料載往揚州,交兩淮鹽政圖明阿,選揚州玉匠照設計圖紙和蠟樣製造。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之前,清宮每年經費由兩淮鹽政、粵海關提供。玉山交兩淮鹽政製造加工,說明這筆經費出自內帑。玉山工程自乾隆四十六年九月在揚州開工,到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六月完成,歷時六年;而從開採到製作完成,共計十年。同年九月運回北京,安設在了乾隆帝為退位當太上皇準備的書堂樂壽堂裏,至今仍原地未動。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製詩《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刻在玉山背面,下刻「八徵耄念之寶」。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因為承擔上萬斤的玉山,普通木製底座是難以勝任的。

  臨摹名畫 器進於道

  當年乾隆皇帝製造這座大玉山的底本「唐人《大禹治水圖》軸」,一直收藏在清宮,目前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與乾嘉學者和大臣、揚州人阮元《石渠隨筆》卷一記載的一致。阮元目睹了這張名畫、這座玉山子在揚州建隆寺加工製造,及其被運回北京宮中安放停當之後的實況:「唐人《大禹治水圖》軸子,設色,畫高山大川,禹脫收(脫下帽子。夏代冠名『收』)被袞(披着外衣),躬持斧鑿(親操斧鑿)。其餘力役執錐者、施硾者、構架者、絚鐵者,不可勝紀。左有鬼神,馭龍相助,山顛伯益指揮,縱火焚山,禽獸蛇龍,皆作逃匿之狀。乾隆四十年間,和闐貢大玉,高七八尺、圍丈許。敕依《大禹治水圖》雕琢,發在揚州建隆寺治之。元(阮元)時曾往敬觀,今又獲睹內府寶跡,不勝欣幸之至。」

  乾隆帝在畫心上方詩堂裏的題跋,作於乾隆丁酉(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夏天,也就是大玉山坯料從和闐密勒塔山開下來那一年。說明當玉料開鑿成功之後,乾隆帝已經進入作品選題論證階段。

  按圖琢玉 多維延伸

  乾隆跋語說,因為傳世久遠,畫幅上下左右邊幅好像都被截去,畫面不全,所以沒有作者及收藏家的姓名、印鑒,但可以肯定是宋之前作品。然後記錄了當時論證情況。他們考察宋徽宗時期編的《宣和畫譜》,發現晉顧愷之、隋展子虔、五代朱簡章、周文矩、宋趙伯駒,都畫過這個題材。對照內府所藏顧愷之《洛神賦圖》、展子虔《遊春圖》的畫風,「皆較此幅為更古」,所以不是隋以前作品;朱簡章真跡沒見過,沒法比較;趙伯駒《後赤壁圖》比此幅綿弱;畫風、筆力比較接近的是周文矩,特別是周文矩《聖跡圖》,「筆意亦有相仿者」。

  乾隆帝認為畫中地點是黃河三門峽砥柱山。這直接決定了《大禹治水圖》玉山故事的地點也是砥柱山。乾隆帝最欣賞的是,此畫生動展示了人民群眾「眾役並力,各極其致;而大禹則免收祗坐(免冠恭敬地坐着),躬持斧鑿」,與大家同甘共苦,因而成就「地平天成」(天下大治)之治理功績。他認為畫面中心體量較大、身着紅衣、脫下帽子的側坐長者,就是大禹。他正帶領數人測量定位,為精準開鑿做前期準備。

  對比繪畫《大禹治水圖》和《大禹治水圖》玉山,可見二者畫面內容高度一致。例如:繪畫左下角的兩人以槓桿撬動山石,玉山置諸正面下部;繪畫中部木車(就是「篳路藍縷」的「篳路」,原始車輛),玉山置諸中部偏右;繪畫兩組「構架」,玉山置諸右側面;繪畫左部的「施硾者」,玉山置諸左側面懸崖棧道上。繪畫「山顛伯益指揮,縱火焚山」,玉山則置諸右側面山巔人跡罕至之處,為人們驅除禽獸蛇龍。而繪畫畫面中心的大禹,仍在玉山正面畫面的中心,二者姿態相同。縱觀整個玉山,確確實實讓繪畫的平面畫面變成了立體多維空間畫面。

  平定西北 歷史見證

  清初西北蒙古準噶爾部上層貴族設帳於伊犁附近,前後幾位首領噶爾丹、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相繼多次發動叛亂,吞併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部,嚴重威脅邊疆安定和清朝國家統一,康、雍、乾三代皇帝相繼對其展開軍事行動。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清軍進入天山以北,攻克伊犁,俘獲達瓦齊;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另一首領阿睦爾撒納繼起作亂,清軍再次出擊,打敗阿睦爾撒納。此後在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清軍又南取葉爾羌、喀什,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割據,統一天山南北,徹底撲滅了準噶爾分裂勢力,解除了蒙古、青海、西藏、甘肅所受威脅,鞏固了國家版圖,確立了近代中國統一的格局。

  院藏清代碧玉光素大盤,口徑六十五點三、底徑二十五、高九點六厘米。大盤為新疆天山以北的優質深碧色玉,胎體厚重,器形碩大,與清代宮廷玉器作工迥異,當為新疆地區回部玉工所琢製。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平阿睦爾撒納叛亂戰事中,在伊犁繳獲並呈進乾隆帝。盤內底陰刻乾隆帝御製詩一首:「玉盤博徑得二尺,圍六尺有五寸益。虛中盛水受一石,素質不雕其色碧。旁達孚尹瓊華澤,葆光撫不留手跡。」接着回顧了中原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玉石之路交往的歷史,追憶《穆天子傳》記載的,周穆王不遠萬里到西域,與西王母相會於群玉之山,「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等一系列史事:「群玉之精出昆侖,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瑤池津,行觴介紹簠簋樽。」說這件玉器是群玉之山西王母昆玉遺存,被不肖之徒阿睦爾撒納竊取,致使美玉蒙塵、明珠暗投,我大軍一掃寇氛,恢復西土安定和諧,同時也光復舊物。末署「乾隆丁丑孟冬之望御題」,時在乾隆二十二年。

  清軍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十年後,當地農民在耕地時發現了一件碧玉大盤,原來是阿睦爾撒納潰逃時未來得及帶走,將其埋匿在土裏,玉盤上鐵犁損傷的幾處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這件玉盤與上一件差不多。乾隆帝於三十三年(戊子,一七六八年),命工匠在玉盤內鐫御製詩:「綠玉大盤徑二尺,圍盈六尺含精澤。葱嶺之產葱其色,砑光無瑕撫無跡。團規寶月三五魄,素質弗事雕幾飾。」最後表示要像《禮記.大學》記載的商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面對這件玉盤勉勵自己:「君子日新其德」,落款「乾隆戊子春」。將此盤放在自己的寢宮養心殿後殿裏。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