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汲寶齋/450餘件文物 訴說遼河文明

時間:2022-01-19 04:24:16來源:大公报

  遼河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距今五千年前,紅山先民創造的文化預示着遼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銅時代的方國文明,奠定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基礎。依河而生的人類留下諸多遺存,構成了地域文化特徵鮮明的發展史。

  「璀璨.融合─遼河流域博物館館藏精品薈萃展」正在瀋陽博物館舉行。來自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遼河流域21家博物館的450餘件套文物雲集於此,這也是中國首個以遼河流域地域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大展。\大公報記者 宋偉瀋陽報道

  遼河史稱遼水,最早見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遼河流域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帶,在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有着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璀璨.融合」展覽以文物分類為綱,以歷史時間為軸,以文物種類為組,以文脈紐帶串聯,向觀眾呈現出遼河文明的華美篇章。瀋陽市文博中心副主任陸海英說,展覽雲集眾多一級、二級文物精品,是遼河流域歷史上第一次聯合大展。

  紅山文化 玉見文明

  玉器產生於新時期時代,歷經商周、兩漢、唐宋的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其審美功能,在於它美的特性而與普通石器分離開來,並被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和功能。玉器不僅是古代各種祭祀活動的重要禮器,也是古人權力和地位的標誌,既是古人的高級喪葬殮具,又是古代重要的裝飾品和玩賞品。

  陸海英介紹,古代玉器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概括為孕育期(新時期時代)、成長期(夏、商、西周)、嬗變期(春秋、戰國)、發展期(秦、漢、魏、晉、南北朝)、繁榮期(隋、唐、五代、宋、遼、金)和鼎盛期(元、明、清)六個發展階段。此次展覽的玉器,以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龍」等一系列玉器最具代表性。

  紅山文化以玉為尊、唯玉為葬,其玉器是新石器時代玉禮器的典型代表,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可分為20餘種,以環、璧、斜口筒形器、勾雲形器以及抽象與像生的動物形器數量最多。「玉龍」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軀體呈C形,頭部似鹿,附長脊;另一種軀體呈玦形,頭部似豬或熊。有研究顯示,玦形龍時代稍早一些,C形龍屬於進化階段,越來越美觀,和後世龍的形象更接近。

  玉龍是想像的靈物,是被崇拜和祭祀的對象,也是巫師通天地的法器之一。有歷史學者認為,巫師將玉龍吊掛在胸前,通過玉龍通天達地,達到人與神的溝通,以實現人們祈禱的目的。

  金光閃耀 步搖生姿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生活在遼西一帶的慕容鮮卑是鮮卑族的一支。慕容鮮卑喜愛佩戴金器,金器構成了其遺物中具有特色的組成部分,金器以首飾、服飾件、馬具為主,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豐富。其中,金步搖最為引人注目,其含金量高達85%至92%,純度之高實屬罕見。

  此次展出的國寶級文物「金步搖」,是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以花樹狀枝幹上纏繞桃形金葉形成,這種金屬搖葉裝飾源於西亞,隨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傳入,流行於遼西地區,成為三燕文化的顯著特徵。

  在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四件慕容鮮卑時期的金步搖,其中兩件出土於北票房身村,另一件出土於北票的馮素弗墓葬。房身村出土的花樹狀金步搖,有一大一小兩件,基座是為了便於固定頭上的金博山。在手工彎曲的步搖枝上,極薄的純金葉片懸掛其上,主人走動時,金枝顫動、葉片起舞。

  「步搖」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楚國宋玉的《諷賦》。東漢時期貴族婦女首飾的「步搖」加入了金質製品成分,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帛畫所繪墓主人,頭上插一枝花樹一般的飾物,似即步搖。出現在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中的步搖,與它也很是相似。目前,中國境內多處發現金步搖飾品,但以遼寧地區發現的慕容鮮卑的步搖飾品最為集中,有16件。

  作冊吉金 青銅鑄文

  在「鑄文」單元,以商周青銅器領銜的青銅文明撲面而來。鼎簋罍鐘見證禮樂的興衰,斧鉞戈矛喚起戰爭的記憶,金戈鐵馬、甲騎具裝,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碰撞在此擦出火花。

  銅釜、銅鍑、銅魁、銅鐎斗是遼河地區墓葬出土文物中較為常見的青銅器。其中,銅鍑在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一般除用作烹飪炊具外,兼作盛食器,也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儀用器。帶提梁高圈足的銅鍑、提梁銅鍋一般被認為是具有騎馬民族特徵的器物。

  銅魁、銅鐎斗則是典型的漢式青銅器,在北魏三燕時期墓葬中常有出土,說明這一時期與東晉有較頻繁的交流,反映這一時期漢文化青銅器的影響已經到達東北地區。

  此次展覽除了青銅酒器、食器、兵器,還展出了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眾多銅鏡。作為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銅鏡在商代卻是用來祭祀的禮器,春秋戰國至秦也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的生活用具,直到西漢末期才逐漸走向民間。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繁榮發展,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

  在遼寧朝陽出土的十六國時期「位至三公」銘銅鏡、四龍紋銅鏡等,都是遼河流域出土銅鏡的典型代表。古人把吉祥字語鑄刻在銅鏡上,表達了在「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標準之下,人們對加官晉爵的美好期望。出土或保存在遼河流域的銅鏡,不僅形態美觀、圖紋華麗,更兼銘文豐富,堪稱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契丹遼瓷 兼收並蓄

  瓷器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海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更成為西方人心目中中國的名稱。眾多瓷器中,具有契丹草原民族風格的遼瓷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顆明珠。遼瓷是遼代陶瓷的簡稱,是指在遼代轄區內燒製的瓷器、釉陶器、無釉的素陶器及建築陶器。遼瓷的造型體現了契丹文化和其他民族藝術相結合的特徵,既承襲了契丹族傳統的皮囊器和木器的造型,也吸收了漢地和西亞地區金銀器的樣式。遼代陶瓷的造型豐富,最為典型的器物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雞腿壇、執壺、海棠盤、方碟及高座盤等。

  展品中的國家一級文物、白瓷雕蓮瓣紋龍首流執壺就是遼瓷的典型代表。所謂執壺,是隋代中原地區出現的一種造型,又稱「注子」、「注壺」或「偏提」,作為酌酒、注茶和調味劑的容器,唐宋時期傳入遼境。執壺多與稍大於壺腹的注碗相配,碗內盛裝熱水用於溫壺。遼代執壺在形制上富於變化,一部分直接模仿中原式樣,但工藝水平不夠精湛;一部分揉入契丹地域文化符號,造型和紋飾風格較為獨特。通過造型別致的壺罐杯碟,古代陶瓷工藝展現在觀眾面前,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也通過這些精美的文物讓世人去探究和品味。

  綜觀展覽,紅山文化的代表文物─玉豬龍、玉琮雄踞一方;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出土的巨型石磬,至今仍能擊打出清越的聲音;出土於西遼河流域的商末周初青銅器中的社稷重器,證明遼河文化與文明的演進與中原同步;代表着北方鮮卑民族精緻生活的特有頭飾─金步搖,金光璀璨;數量眾多、紋飾精美的銅鏡,上到戰國下到遼金元明清;遼代特有的雞冠壺、雞腿瓶呈現矩陣式排列,讓人驚嘆連連……

  陸海英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現,距今5500年開始,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等地的社會上層之間,形成一個交流互動圈,出現以具有各地特色的某幾類珍貴物品彰顯持有者尊貴身份的禮制。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圖片:瀋陽博物館提供

  瀋陽博物館於2021年12月21日開館,坐落於瀋陽市瀋河區市府大路363號,目前館藏文物2535餘件(套),開館初期設「瀋陽歷史陳列展」「宮苑佳器 煥彩凝祥─瀋陽故宮藏清宮琺瑯器展」「大器精工─瀋陽故宮藏清代宮廷傢具展」「人間煙火撫凡心─瀋陽博物館藏明清民窰青花瓷展」和「璀璨.融合─遼河流域博物館館藏精品薈萃」五大展覽。其中,「璀璨.融合」展覽為臨時展,展期3個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