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清康熙統一之初台灣管治的歷史畫卷

時間:2021-10-20 04:28:54來源:大公报

  圖:清蔣伊《丕翁先生巡視台陽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記國博藏《丕翁先生巡視台陽圖》

  筆者近期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蔣伊《丕翁先生巡視台陽圖》入手,研究了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統一台灣之初,對台灣實行有效管治的一段歷史。如今雖世殊事異,但那時因時因地推出的一系列治台舉措,仍有不少可供借鑒參考之處。\姜舜源(文、圖)

  分巡台廈道 治台第一人

  此圖紙本,設色,畫心縱五十五點五、橫一百三十七點五厘米,即畫在一張四乘二清營造尺規格的宣紙上。畫中描繪清政府統一台灣後,首任「分巡台廈道」周昌於康熙二十三至二十五年(一六八四至一六八六年),作為台灣府最高官員開展巡視等治台施政情形。統一台灣之初,清政府對台實行特殊管理制度,設官分職「並同內地」,而將分巡台廈道置於知府等軍政大員之上:「至若巡視特簡,繡衣掄才,專擁絳帳,宣威布化,權獨隆焉。」並且賦予他兵備、船政、學政,即統兵、船艦管制、官員考核與人才選拔等方面權力。「分巡台灣道,本台廈兵備道,兼理學政;康熙六十年,改為台廈道。」(《(乾隆)重修台灣府志.職官》)「分巡道一員,兼理船政。康熙二十二年設,為分巡台廈兵備道,兼督學政。」(《(乾隆)台灣縣志.職官》)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分巡台廈道」為福建提刑按察使司的分支機構。周昌作為首任分巡台廈道道員,是清朝統一台灣後第一位當地最高官員。

  圖中一個突出現象,是隨員、衛士較內地道台多,這是因應回歸之初當地複雜形勢。《(康熙)台灣府志》卷四:「分巡台廈道標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標兵五百名。」圖中周昌座前左右兩側各兩位護衛,當即此四員。此畫作者蔣伊本身是按察官員,所繪主人公同年周昌與自己身份、品級完全相同,所以對監察官員特有的官服獬豸補服的描繪最準確;題跋人也基本上都是道員、御史,因此各跋幾乎都提到獬豸補服。例如:尹士俍跋「朱旛豸節凌煙雲」,徐治民跋「豸繡臨番漢」,路以周跋「豸節凜秋霜」。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台灣發生朱一貴之亂。平亂後為改進對台有效管治,康熙帝採用明代和清初在內地實行的巡按制度,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直接向台灣派出巡按御史(就是傳統戲劇裏的八府巡按),分巡台廈道退居第二位,但他是常設職位,三年一任,不像巡按那樣來去無常,一年一任。「朝廷以台疆僻處天外,民間疾苦無由上達,特命滿、漢御史各一員,歲奉差到台巡視。」(《平台紀略.朱一貴之亂》)台灣府級官員共九位,第三至第九位依次是:台灣府知府、台灣海防同知、淡水海防同知、澎湖通判、經歷、台灣府儒學教授、訓導。

  以往因將畫作者所題「巡視台陽」,直接理解成康熙六十一年才設立的「巡按」,而將此劃時代背景推到統一台灣五十多年後的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一七三五至一七三七年),影響了此畫的歷史價值。

  此畫作者蔣伊與畫中主人公周昌,是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進士同年;接着同在都察院任監察御史,二人又基本同時外放地方道員。周昌任分巡台廈道道員時,蔣伊任鄰省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督糧道參議。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蔣伊積勞成疾卒於任上,年五十七。

  桑田變滄海 地脈連蓬島

  畫心前後共六段題跋,其作者是與畫中主人公周昌、畫作者蔣伊熟悉,繼周昌之後的分巡台灣道尹士俍、福建按察使喬學尹、台灣縣知縣路以周、台灣府知府徐林和徐治民等。跋中追憶當年周昌巡台施政情景、解讀畫面內容,並指出蔣伊作類似體裁的《流民圖》獲康熙帝賞識。這些題跋與畫心一同構成此畫卷的歷史價值。令人欽佩的是,當時他們已經申明:台灣與祖國大陸密不可分。

  雍正四年出任福建按察使的喬學尹跋語開宗明義,以蘇軾題詠海南島與嶺南大地、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的名句「滄海何曾斷地脈,朱崖從此破天荒」,闡述台灣島與祖國大陸在地理上地脈相連、在文化歷史上文脈相通的根本屬性:「巨鰲載石立海嶠,蜿蜒地脈連蓬島。」他說是千萬年來地殼移動,桑田變滄海,使台灣島與祖國大陸分開,成為東海仙山蓬萊島,這與現代地質學認識相同;那裏從來就是中華文化普及之地,說明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政府統一台灣的正當性、正義性。接着解讀畫面反映統一後人民安居樂業:「罟綱張魚沽市酒,竹弧射鹿供山廚。喁喁番俗仍太古,穆穆民風尚椎魯。樵歌縹緲鳳山岩,釣艇縱橫鷺門浦。」畫中周昌深入民間,傳播教化,推廣讀書:「羽幢往往入山陬,德意宣揚勤教誨」;「社裏紛紛走童稚,書卷攜來誇識字。」對應畫面左部當地百姓涉水過河,抬着裝有梅花鹿的獸籠,挑着裝有當地土特產的擔子,高高地挑起鳥籠子等等。最後歸結於中國傳統治理最高境界:人心向化、偃武修文。「誰云異域總無知,漸摩已足昭文治。」

  三載柔遠績 興革而改觀

  李學裕題跋指出畫面反映周昌三年任期屆滿時情景:「三載弼成柔遠績,卻金亭畔選詩豪。」雖然人們感恩戴德、簞食壺漿,但周昌分文不取,在卻金亭畔評鑒士子們誰的詩做得最好。

  尹士俍作為繼首任分巡台廈道周昌之後第十六位分巡台灣道,其題跋對周昌治台事跡概括得最全面。首先簡述清軍攻克台灣不久,周昌即參與戰後台灣治理;然後回溯周昌當年巡台,以安置、教養為主,使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安其業,爭取物阜民康的局面:「布化宣仁仍復爾,含哺鼓腹真其時。王政大端兼教養,物阜民康堪俯仰。秀者詩書頑者耕,草上風行棲如嚮。」

  徐林題跋首先回顧當初是北路先接受招降,周昌由北而南開展工作:「北路澄清早向誠,擁旄持節復南行。」畫中父老鄉親們歡迎朝廷命官到來,周昌身後不遠處,路邊坡阜之上露出他乘坐的轎輿的藍頂。

  其餘各跋都認為畫卷反映了回歸後人們生活安定,農業生產恢復。徐治民跋語指出圖中畫出路上挑擔賣酒、書攤賣書,反映人民生活安定,天下明德開始普及島內:「老能知禮讓,少亦解鑽研。雅化歸明德,崇嚴仰大賢。巡行風浩浩,周歷頌便便。擔酒爭遮道,攤書各比肩。」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出任首任台灣府儒學教授的林謙光,後來撰《(康熙)台灣府紀略》總結統一初期治理情況,認為大獲成功:「台灣初開時,委線一信為巡海道,委吳啟爵為總兵。

  癸亥年(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靖海將軍(施琅)凱旋,委鄭第先署府印。分巡道開先者為周昌,因俗興革,海甸改觀;後王效宗繼之,又能振作人文,並招徠斗門各社土番,服我教化,厥功甚巨。」

  申特殊政策 奠長治久安

  作為統一後第一位台灣地方長官,周昌上奏朝廷實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創制。一是爭取各項學額。台灣府學廩膳生即國家助學金員額、每年歲貢即推薦京城太學生名額特殊優惠:台屬士子請照內地例,府學額進二十名;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學,照(內地)中縣十二名;提學道不能渡海考收,交分巡台廈道就近管理。得康熙帝諭旨:「如所議行。」(《東華錄》)

  二是爭取科舉特例。鄭成功收復台灣雖已二十多年,但台灣士子並未真正參加福建全省舉人、全國進士考試。如果一開始就直接無差別地與內地士子統一考試,台灣士子很難有脫穎而出的希望。經奏請康熙帝批准,台灣一府三縣生員等,亦照甘肅、寧夏例,另編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以鼓勵士子。

  三是擴建文廟、學宮,發展文教事業,就鄭氏政權學宮舊址建台灣府學。

  四是解決守台官兵實際困難。根據海路交通每年只有四月、十月能夠通航等實際困難,上書福建總督王國安,安排守台官兵不失時機輪換回內地,口糧在駐地領取,薪水每年兩次提前在內地發放,以便養家餬口。康熙帝均予體恤恩准,「得旨:台灣駐防兵丁,著於三年內陸續盡數更換,永著為例;餘如所議行。」(《(乾隆)福建通志》)

  五是建立永久衙署基業,為台灣長治久安設計。因為台灣海峽通常波濤洶湧,官員赴任行程動輒經年,在此任職就要以寶島為家。他將分巡道衙署後園命名為「寓望園」,取《國語》「疆有寓望」,境界之上,有寄寓之舍、候望之人。表達了他為國家守海疆的信念,並激勵繼任者。周昌開闢的分巡台廈道衙署,在後來二百年間成為國勢興衰的象徵:「政教愈興,則修葺愈肅。台民以此卜氣運之隆替焉!」(同治三年丁曰健《修造台澎提學道署初記》)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