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了解清楚/釋疑ADHD誤區 這個標籤不可怕

時間:2021-09-19 04:25:48來源:大公报

  圖:愛玩是小朋友的天性,若懷疑他們有過度活躍症,6歲以上可進行評估。

  剛剛開學三周,有些小朋友因為升班興奮,也有些感到不適應。有小朋友剛上學,家長就被老師告知其子女上堂不夠專注,父母多認為是小朋友比較活潑,實際上可能是「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影響。今次,由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向讀者闡釋ADHD的症狀,破除坊間的誤解,讓大家知悉怎樣幫助患者。\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ADHD英文全名是Attention Deficit and / Hyperactivity Disorder,即是「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亦有人翻譯成「多動症」、「注意力缺陷及多動障礙」等名稱。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介紹說,18歲以下患有ADHD的人數約佔7%;18歲以上的患者人數約4至5%。

  關於ADHD的成因,張醫生表示目前雖然沒有定論,但基因、環境和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是影響ADHD症狀程度的因素。研究顯示,ADHD是神經生理及高度遺傳的疾病,且不罕見,可是人們對此經常有誤解,作出不當處理。

  6歲以下不做診斷

  他續說,對6歲以下的幼童,不做ADHD診斷,因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未發育成熟。進入小學後若相關症狀漸漸顯現,可進行評估。患者在生活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在課堂上,學生會表現為易分神、發呆、坐不定;在家中,會表現在做作業時無法順利完成、做事情無組織性、易粗心、易丟失物件、易發脾氣。生活的各個細節,需要家長和老師細心發現,耐心協助這些幼童。

  被發現患有ADHD的學生,多會出現成績不佳的情況,部分學生可能因天性聰穎,就讀低年班時,即使上課不專心亦不會影響學業,但隨着年紀的增加,學習的內容逐漸抽象化,他們漸漸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影響成績,進而影響學業、健康、社交及心理等方面。

  家長方面,當發現子女出現疑似症狀並持續一段時間,應盡快向醫生求醫。張醫生介紹說,ADHD主要靠藥物和修正行為來醫治。精神科治療方案,通常會以藥物控制ADHD的症狀,該類藥物會增加大腦內的多巴胺水平,令小朋友的專注力得以提高,並減少他們的衝動性和過度活躍傾向,藥物副作用會導致胃口差,醫生建議早上服用。

  心理治療改善行為

  心理學家的治療方案通常會進行專注力提升的訓練,目的是提升小朋友的行為專注程度。通常經過一兩星期的治療後,小朋友的專注力和行為都會出現改善,例如較留意周遭事情、聽覺接收力改善,開始做功課,減少發脾氣等。

  當班上有ADHD的學生,老師可嘗試盡量將學生安排到靠近自己的位置,避免安排他們坐在窗邊的位置,在發現學生開始發呆不專心,可以通過輕拍其肩部,點名回答問題的方式,令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提升。

  張醫生表示,專注力提升除了藥物的協助,患者也需積極配合調整,例如可借助藥物的幫助下,接納及鍛煉提升自身的耐力上限,也要留意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做事要作全盤思考、釐清步驟、部署有序等等,積極開發適合自我改進的策略。

  他續說,ADHD不是可怕的標籤,當要面對子女或學生患有ADHD,家長和老師應該以包容的態度接納他們,協助他們改善情況,並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成年人也不必害怕藥物會影響小朋友的成長,應盡早把握時機改善相關狀況。小朋友知道自己患有ADHD,不必自卑,要接納自己,積極配合治療,盡早改善症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