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保護聽力/ 噪音擾人 損身心健康

時間:2021-02-28 04:24:06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鬧市人多車多,聲音可超逾85分貝。

  香港人口密集,難以避免面對噪音環境,例如,藝人馬浚偉最近受到樓上住戶製造噪音滋擾,在社交平台作出控訴。有臨床心理學家認為,長期在噪音擾人的壓力下,大腦生存反應的杏仁核警號會較活躍,血管的炎症也會增多,大大提升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在香港生活的人,對噪音不會陌生,在鬧市或列車上的噪音可以超過85分貝,如果每日處身在這種環境中超過八小時,聽覺可能受損。噪音不單令人煩躁和影響睡眠,長期受到噪音滋擾,大腦生存反應的杏仁核警號會較活躍,血管的炎症也會增多,從而大大提升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有情緒困擾的人更會對聲音特別敏感,會比其他人較難容忍聲音困擾,這可能由於他們處理壓力的能力未足夠。另外,某些有聽力障礙的人也會對聲音特別敏感。」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博士說。

  容易感到煩躁

  不過,他指出除非突如其來的噪音,大部分人都能夠自然地將背景聲音過濾,如常生活。可是在噪音環境下,人們會較為煩躁,容易與人口角,影響人際關係。小朋友也有機會因煩躁而出現行為問題。噪音也容易令人分心,影響學習和記憶的表現。

  假如鄰居製造噪音又不合作去解決問題,搬走是否唯一方法?甄梓竣說:「香港有法例指引管制噪音,有需要可尋求相關政府部門的協助。可是,如屋宇維修或單位裝修、新樓動工等,都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受影響的人該如何調節心態去面對?他表示:「市民需要明白,很多時候,鬧市的聲音無可避免,反之過度保護自己免受任何聲音影響,其實會令自己更難容忍噪音。以漸進的方式讓自己暴露在這些不舒適的噪音環境中,可配合靜觀和放鬆練習,甚至尋求專業人士作輔導,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對聲音的容忍度。」

  有人愛「噪音」?

  有些年輕人會自製噪音,例如在車廂播放音樂且音量很大,他們覺得很爽,或者在的士高(disco)有人打碟,音樂聲震耳欲聾,年輕人視之為減壓。對此,甄梓竣說:「並非所有聲音也是噪音,噪音有時也是主觀的感受,但處身在高分貝的環境中,要適可而止。年輕人喜歡聽大聲的音樂,因為強烈的節奏能給予他們快樂或刺激等感覺,讓情緒高漲。而且音樂可以幫助人們減壓,放鬆心情,讓專注力暫時轉移到喜歡的音樂上,也是一種紓壓的方法。」

  據知,減壓可以深呼吸,亦可以放聲大叫。「壓力和情緒都需要有空間抒發,放聲大叫也是一種抒發情緒的方法,就好像嬰兒大叫大喊,也是表達情緒的溝通方法,成人亦然。」他表示。

  大多數人難以忍受噪音,那麼對情緒病患者而言,影響是否更大?該如何作出心理輔導?

  「情緒病患者對於聲音特別敏感,會不斷嘗試逃避或追查聲音的來源。心理治療會鼓勵他們去觀察自己的身體、情緒和想法,以及對聲音的反應,再慢慢讓自己暴露在不同聲音的環境中,以提升對聲音的容忍度,以及在不同環境之下能夠如常生活的能力。」甄梓竣說。

  別要「鬥大聲」

  然而,為什麼有人說話猶如與人「鬥大聲」?「這也是很常見的。我在外國的時候,總會聽到說中文的人比其他人較為大聲,這也是我們語言的一種特性。我認為在不同的情況用合適的聲線去溝通,才會有效。可能在鬧市生活的人常常需要和噪音鬥大聲,其他人才能夠聽清楚自己在說什麼。這些習慣都會讓人們忘記怎樣才是合適和人溝通的聲線,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對自己的聽覺觀察。」他說。

  至於聽力有問題的患者,很多時原來聽力正常,但慢慢越變越差,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甄梓竣說:「當我們慢慢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有改變,失去一些我們原本的能力,都會有一份哀傷的感覺,和失去至親或朋友有些類似。」

  總的而言,噪音會對健康造成影響,處身在噪音環境中,還需好好保護自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