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漫遊丹東 重溫抗美援朝崢嶸歲月

時間:2020-10-23 04:23:17來源:大公報

  圖:鴨綠江斷橋朝方一側的殘骸已被拆除,只剩下橋墩

  滔滔江水,歲月流淌,赳赳雙橋,鋼鐵脊樑。鴨綠江斷橋和中朝友誼橋,咫尺之間的距離聯袂而行,作為連接中朝兩國的橋樑與紐帶,承載了歷史的厚重,鐫刻着艱辛的過往。在中國最大邊境城市遼寧丹東,橫亙於鴨綠江上的雙橋巍然屹立,鐵骨錚錚而又充滿溫情。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地處鴨綠江畔的丹東,正是這條勝利征途的起點。\大公報記者 宋 偉(文、圖)

  鴨綠江奔騰不息,波濤洶湧的江水,激起朵朵浪花,猶如充滿靈魂和思想的記憶碎片。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的第一橋,1911年10月由當時殖民機構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建成竣工。它連通了中國的安奉鐵路和朝鮮半島的京義、京釜鐵路,史稱「鴨綠江鐵橋」。

  抗擊侵略者 斷橋成豐碑

  這座橫亙鴨綠江上的單線鐵路橋全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樑,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度,便於過往船隻航行。民國二十年出版的《安東縣志》記載:該橋「四人之力也可打開」,開閉樑每旋轉一次約需20分鐘。當年,每到開橋時刻,汽笛長鳴,各類船隻布滿江面,船桅林立,蔚為壯觀。

  1950年11月至次年2月,侵朝美軍飛機多次對大橋狂轟濫炸,致使朝方一側鋼架全部損毀。今天,當我們走上斷橋,看着橋體上遺留的纍纍彈痕和橋樑鋼架,槍炮聲與戰機劃破長空的呼嘯彷彿就在耳畔。

  與鴨綠江斷橋相隔65米的中朝友誼橋於1943年建成通車,是鐵路、公路兩用橋,也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當時,在美軍的地毯式轟炸下,朝方一側鐵軌被炸,橋樑移位,橋面起火。安東鐵路局組織200餘人衝上江橋用裝滿沙石的沙袋修築臨時橋墩,上面搭建枕木橋垛,頂住受損底樑,使大橋得以修復。在戰爭的洗禮中,儘管它的軀體上留下無數彈孔,卻依然屹立於鴨綠江上,被譽為「摧不毀、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中朝友誼橋、鴨綠江斷橋都已成為中朝兩國人民聯手抗擊侵略者、保家衛國的勝利豐碑。

  展館重開放 教育後來人

  從斷橋一路向西兩公里,可抵達抗美援朝紀念館。今年9月19日,在歷經6年的改擴建工程後,該館以嶄新的面貌再次面向社會開放。改造後的紀念館總體建築面積增加了1萬平米,館藏的2萬多件抗美援朝文物更加全面、真實地再現了這段歷史。

  整個紀念館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基本陳列主題,設有序廳、抗美援朝戰爭廳、抗美援朝運動廳、中朝友誼廳、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廳、紀念廳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景畫館內陳列有周長132.15米、高16米的大型全景畫《清川江畔圍殲戰》,並設有1100平米表現各種戰鬥場景的地面塑型,配有烘托戰爭場面的燈光、音響效果,生動、藝術地再現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在清川江畔,圍殲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壯觀戰鬥場面和氣勢恢宏的戰爭氛圍。

  走出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塔就矗立在廣場中央。鮮為人知的是,這裏的每一處設計細節都蘊含着深刻的寓意:53米的塔高寓意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紀念塔前大台階寬10.25米,寓意10月25日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大台階中部為牌樓,寓意志願軍勝利凱旋;牌樓與塔基之間設有5層緩步台,寓意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五次戰役;進館台階共由1014塊條石砌成,寓意志願軍將士在朝鮮奮戰的1014個日日夜夜。

  紀念塔正面,鄧小平同志題寫的「抗美援朝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四個塔墩上鑄有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運動、志願軍空軍和鋼鐵運輸線四組大型群雕。塔下部由旗幟、鮮花、彩帶組成的漢白玉塔花,則象徵着和平、勝利和友誼。

  從斷橋遺留的彈痕,到紀念館重現的戰鬥場景,漫遊丹東,重溫抗美援朝這段真實的歷史,不僅讓觀者震撼於戰爭超乎想像的激烈和殘酷,也讓眾人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