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品味生活/手紮傳統燈籠 疫下過中秋\大公報記者 許詠妍(文、圖)

時間:2020-09-29 04:23:20來源:大公報

  今年10月1日就是中秋節,相信有不少人已經食過月餅,或者已訂購月餅送人,甚至乎自家製。除了食月餅,玩燈籠都是中秋節必備的節目,臨近佳節,公園內、大街上,總會有大小朋友拿着燈籠應節。本月中開始,已有不少店舖掛上燈籠出售,位於中環卑利街的「生福祥香莊」東主黃改蓮堅持手作傳統燈籠,不過亦有店舖因疫情原因,放棄多年以來親手製作的傳統燈籠,只售賣來貨。

  中秋佳節,離不開賞月食月餅玩燈籠,月餅越出越多新口味,燈籠也從以前的手作傳統燈籠,慢慢出現了不同卡通的電子化燈籠。科技發達,傳統燈籠看似追不上潮流,卻有手作人堅持做下去。

  日前遊走深水埗「玩具街」(福榮街),街道兩旁的玩具店舖已經掛上各式各樣的燈籠,駐足的大小朋友偏向揀選一些卡通人物燈籠。然而,走到中環卑利街,慢慢走上斜路,見到店舖「生福祥香莊」掛滿大大小小的燈籠,當中包括了老闆黃改蓮親手製作的楊桃燈籠。

  削竹篾要夠手力

  進入店舖,看到天花板掛着黃改蓮親手製作、大大小小的楊桃燈籠,不過與往年有別的是,她(有一年)整過過千個燈籠,也整過幾百個,今年,只是製作了十幾個,是歷年最少的。「老了不夠力,視力又差了點,腰力不行,整不到這麼多。再者經濟不好,做出來未必賣得到。以前好好賣,好多人買。」為了滿足老顧客和自己的樂趣,儘管被子女勸阻,黃改蓮還是動手去做燈籠。

  「辛苦的,削這些竹篾,手力要夠,做完膊頭像被扯住,回家睡覺也覺得痛,還要將竹篾弄到軟身先可以製作成楊桃形狀。」記者原本和她坐着聊天,聊着聊着,她突然興起就拿起一根竹篾來圈,再用紗布捲起貼實,三兩下手勢就把其套在一個楊桃形狀的竹篾上,完成一個燈籠的製作。

  黃改蓮擅長做楊桃型和蓮藕型燈籠,別小看一個小小的手作燈籠,花的時間是四至五個小時,如果要做到四歲小朋友高度的燈籠,則要花上十幾個小時。「搵食是搵不到的,得閒做下就得。」她在子女八九歲的時候就教他們整燈籠,不過現時子女各自都有家庭,沒有想過接手媽媽的生意。她亦教孫女摺花,還表示孫女學得超快。

  面對無人接手,她明白這一行好似「搵不到食」,更笑着叫記者拍下她製作燈籠的過程,讓其他人學習。「沒有問題呀,自己又食不曬嗰碗飯(行業)。」黃改蓮又表示,自家製燈籠不容易,材料也不是這麼容易買得到。她展示自己所黏的皺紙,不是普通文具店所賣的圖工紙,而是奧地利來貨的皺紙,相對有彈性,而且不容易脫色,一般可以維持到兩至三年。

  當年30幾歲的黃改蓮從1995年開始學習做傳統燈籠,不知不覺走到現在……

  「以前日日做,最少都做17個鐘頭,試過做到暈低,人哋話送我入醫院,我忽然醒了,話『不去,我要回來開檔』,之後席地而睡,當時連頭都抬不起,同朋友講有人來買東西就叫醒我。我暈過兩三次,太辛苦了。」黃改蓮又笑說,自己經常削竹篾致碎竹入肉受傷,到皮膚含膿才把它挑出來:「那些竹好硬,插得好深,用針挑更痛,寧願暫時不理它。」

  堅持手作逾廿年

  看着黃改蓮削竹篾所用的力度並不小,她手起鎅刀落的手勢非常熟練,好快,一條滑滑的竹篾就誕生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成。對於竹篾大小、長短的形狀,她心中好似有把尺一樣,不用量不用度,削出來的都可以是一模一樣。更厲害的是,她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可以用圖工紙剪出葉子形狀,令人甘拜下風。她笑言這只是工多藝熟,並不厲害。

  為了養大子女,黃改蓮搏命賺錢,現時子女已經成家,見到媽媽如此辛苦都不忍心,認為她應該享福。黃改蓮還表示兒子經常勸她不要再做燈籠,更曾為了阻止她,將一盆水倒在只要有水碰過就會融化的皺紙上,讓黃改蓮當場爆喊。

  講起慶祝中秋節,黃改蓮謂會和家人、朋友一起在店舖門口掛起燈籠,點上蠟燭,食月餅、水果,十分有氣氛,更成為他們家的傳統。「最難忘的是中秋節要搏命整燈籠,哈哈!以前人家會企喺度等你整個燈籠,然後買下,幾好生意。」她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