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志願軍裏的香港學生

時間:2020-09-23 04:23:18來源:大公報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戰爭結束,官方記載有130餘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輪流參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至今較少為人了解的是,有一群從香港回到內地的中學生也曾加入志願軍,在朝鮮戰場高唱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齊心團結保家衛國。\大公報記者 張帥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報效祖國的最好時機來到,新中國成立前後回內地的香港培僑中學學生一起報名參軍,他們之中有近一半先後進入了部隊,有些還去了朝鮮戰場,有的還在彭德懷身邊工作多年。

  大公報根據培僑中學校友通訊錄和其他相關資料初步了解,在1949年前後回國的60多位校友中,共有20多位在抗美援朝之前或期間參軍。大公報與其中8位取得聯繫,已知另有10位逝世。(見附表)

  踴躍報名參軍

  港生宋香澄寫過的一份回憶文章提到,1950年1月,他回到內地先在廣州僑聯居住,在廣州一個月之後來到北京,到北京中共中央統戰部青年訓練班學習,然後又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二部學習,「朝鮮戰爭爆發後,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親自歡送我們參加抗美援朝。」

  1934年出生的馬振鐸報考抗美援朝軍幹校志願軍入伍時,年齡只有17歲。他在近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講述,當年學生中報名參軍的人很多,不過100個人裏大約只有10個人能夠入伍。他是從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前往朝鮮戰場的,途中經過北京沒有停留,直接前往「紅色東方之城」安東(今天的遼寧丹東)。當時運輸他們的是老式大悶罐火車,這種列車類似貨運列車,黑色車廂上方只有幾個很小的窗戶,上下車只能由梯子進行。

  從安東跨過鴨綠江,另一頭連接的是朝鮮邊境城市新義州。「新義州有一座鐵路與公路兩用橋與安東連接起來。主橋是鐵路橋,副橋是公路橋,這裏是美國空軍重點轟炸的地方。」馬振鐸稱,志願軍把美國的戰鬥轟炸機稱為「油挑子」,其機翼懸掛副油箱,一架飛機帶兩個凝固汽油彈,每次「下蛋」都很厲害。在過江前,馬振鐸所在的志願軍部隊還能偶爾打一下籃球,過了江就把室外活動都取消了,而美國轟炸機飛行很低,志願軍隱蔽時小聲說話也是禁止的。

  「共享」一雙棉鞋

  戰爭令朝鮮陷入滿目瘡痍的慘狀。馬振鐸親眼所見,新義州整個城市一片廢墟,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難。因為沒有制空權,中國軍隊白天只能隱藏起來待天黑後行軍,而美軍投下的照明彈到處閃爍,志願軍一夜行車都不敢開燈。初期時,沒有經驗的士兵曾用手中的輕武器打飛機,飛機打不下來反而暴露了目標,待到馬振鐸他們在1952年去朝鮮戰場時,志願軍已發布嚴格命令,禁止再用手中輕武器打飛機。

  由於海拔原因,朝鮮每年10月已經開始飛雪,寒冷的高原上白雪鋪滿山林。建國初期的中國工農業都不發達,很多士兵手中的槍尚是抗戰時期繳獲的三八大蓋,供給朝鮮戰場的棉衣棉帽不夠,有的士兵在寒冬穿的還是單衣,很多班只有一雙棉鞋,於是規定誰值班誰來「享受」這份「奢侈」。

  美軍飛機轟炸,志願軍後方運輸線沒有保障,所有物資供應都受到很大影響。一級軍旅作家王樹增撰文披露,在最困難時期,幾乎所有的非戰鬥人員都參加了物資運輸,軍一級的機關人員、勤務人員,甚至文工團的演員都加入了向前方運送物資的工作。

  「我是1950年從培僑中學初中畢業後歸國,1951年7月參軍。我在運輸部隊,不在作戰部隊。運輸兵往來於後方到前線,運送槍支彈藥,食品和生活用品,因敵軍飛機日夜對公路轟炸,運輸部隊不僅艱苦也充滿危險。」程宛若參軍時只有16歲,因是個女孩,年紀小,又是從香港回國,在朝鮮戰場時一直在師部,安全環境相對要好一些。

  志願軍入朝參戰後,迅速在戰場上連續取得幾次大的戰役勝利。美國一位參加朝鮮戰爭的中士曾回憶,在朝鮮戰場,他們穿戴特製的冬季縛帶防水鞋,還覺得難受,每個人都在想,我們為什麼要來到亞洲的漫天風雪中。而一些沒有受傷的士兵,甚至蒙混過關,假裝受傷從而逃離戰場。

  馬振鐸分析,中國人民志願軍條件更差,之所以能夠用劣勢裝備取勝,是因為我們是保家衛國,師出有名屬正義一方。其次是志願軍吃苦耐勞,美軍依賴火力支持,一旦沒有炮火支援便不知所措,中國人民志願軍則意志頑強,湧現出黃繼光一樣不怕犧牲的戰鬥英雄。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