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葉永烈和他的《十萬個為什麼》

時間:2020-06-01 04:23:14來源:大公報

  圖:2013年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和第五版相比,內容近九成是全新的「為什麼」

  1961年「六一」前夕,新華社發布消息:有一套名為《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將在「六一」前和讀者見面。「書裏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啟發少年兒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奧秘。」這套書的主要作者,就是剛於五月中去世的著名作家葉永烈。

  唯一連續參與六版編寫

  葉永烈出生於1940年,從小就展露出寫作才華,20歲那年參與寫作《十萬個為什麼》。這套經久不衰的科普書,初版共收錄971個「為什麼」,葉永烈寫了300多個。從那時起,一直到2013年的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一直是作者。他也是伴隨這套大型科普書從1.0升級到6.0的唯一作者。

  到底有多少孩子捧着《十萬個為什麼》如痴如醉,從書中獲得科學啟蒙,或許永遠無法統計。其實,比起從書中學到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可能是這套書告訴孩子們:世間萬物都可以問個「為什麼」。每一個「為什麼」都能夠得到回答;如果不能,那就再多問一個「為什麼」。於是,科學精神的種子植入了稚嫩的心靈:這個世界應該也值得我們去探索,哪怕窮盡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哪怕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從社會進步的意義而言,科普的意義並不亞於科研。科普讀物橫跨科學和文學兩界,寫作難度很高。作為一個科普作家,既要有科學家的學養,又要有文學家的筆法;既要有科學的理性、嚴謹,又需具備文學的浪漫、趣味。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十萬個為什麼》都樹立了一種典範。全書採取設問的方式。為什麼空氣不「空」、地球上的氧氣會用完嗎……一問一答,符合科學探索的特點。由於編寫者都有較高的科學素養,有的作者本就是大科學家,因而對於這些「為什麼」給出了簡練而準確的回答。

  而且,書中的這些「為什麼」大都取自生活。天空為什麼會出現虹、為什麼會產生龍捲風、有辦法叫天下雨嗎、為什麼會發生地震……這些現象,是人們日常可見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往往只有小朋友才會認真關注和思考。每一個「為什麼」,都流露出童心面對世界時的驚愕與欣喜。成年人每天忙於瑣碎的事務,心靈被俗務遮蔽,反而會忽略「地球在空中為什麼不會掉下去」這樣的「無疑而問」。事實上,科學精神正產生於無疑處有疑的好奇心。

  緊跟高科技時代發展

  對於讀者而言,《十萬個為什麼》或許只是一套書,而在科普史上,《十萬個為什麼》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從1960年代到2013年,跨越半個多世紀,幾代科學家和科普作家接力撰寫,讓這套書一直緊跟時代前行。毋庸諱言,每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從問題到語言,再到裝幀設計,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不過,最重要的是內容的更新。最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共600萬字,收入4500個問題,80%的「為什麼」得到更新,電子與信息技術等發展迅速的領域被大量充實到書中。

  或許有人會問:在網絡搜索發達的今天,我們還需要《十萬個為什麼》嗎?答案是肯定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當字典查閱。在這個意義上,它的儲存量和「答題」能力,和互聯網的海量信息無法相比。而類似於「維基百科」這類知識集萃和實時糾錯能力,更是紙質書無法完成的。但是,讀過《十萬個為什麼》的人,都有一種感受。書中的問題看似多而散,實則有一種合規律的黏性,吸引着讀者,讓人感到在閱讀一部有敘事意味的書,而不是一張張孤立的資料卡片。這避免了知識的過度碎片化,有助於幫助人們建構起理解世界的完整認知體系。

  歲月似河,世代如浪。當年,葉永烈第一次把他的名字和《十萬個為什麼》聯繫在一起時,他是名副其實的「後浪」中的一員。到了最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出版時,他已年逾七旬了。從年齡而言,這位科普作家已成「前浪」,但60多年來,他一直耕耘在創作的園地,不但寫出了《小靈通漫遊未來》等一大批佳作,而且始終與《十萬個為什麼》及其內蘊的傳播科學真理的使命不離不棄,帶着讀者進入了令人神往的新奇世界,據他自己的總結,他的科普作品達1400萬字之巨。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確實和「後浪」奔湧在同一條河流裏。即便今天,他已經離去,當我們逐時代之流而行時,依然時不時看見他的影子,鼓舞我們去回答無窮無盡的「為什麼」。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