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史前文明花 遼河畔探秘/大公報記者 宋偉

時間:2020-05-27 04:23:17來源:大公報

  位於遼寧瀋陽的新樂遺址是中國一處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時期的聚落遺址,係東北地區遼河流域十分重要的史前考古學文化遺存。該遺址的發現,把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來的五千年推溯到七千年前。

  農耕採果 結網捕魚

  距今七千年左右,北半球氣候正處於溫暖宜人的黃金時期。溫暖濕潤的氣候,富饒的水族,繁盛的草木,從東向西蜿蜒流經的河流,為古人生產、生活提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可能。此時,新樂人的農業生產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主要食物來源於採集榛子、橡子、山裏紅等野果。

  以河卵石為原料的磨盤與磨棒在這一時期開始使用。今人推斷,磨盤與磨棒屬加工穀物工具,也可能作為碾砂磨土,製作陶器原料使用。發現於新樂遺址二號房址的炭化穀物,經遼寧省農科院鑒定,屬黍類(俗稱大黃米)。農耕工具與穀物的發現,有力證明了新樂文化原始農業已經產生。炭化果殼有榛子、橡子、山楂等,說明採集活動是新樂人獲取食物的輔助方式之一。

  森林、平原、水域,多樣的地理環境是動植物的王國,捕魚和狩獵成為新樂先民重要的謀取食物的手段。遺址中,魚類等水生動物遺骸雖未發現,但大量漁網墜的出土證實了結網捕魚是新樂先民獲取魚類資源的習慣方式,間或採用徒手捕魚和弓箭射魚。

  遺址出土以瑪瑙、燧石等製作的石鏃,是中國東北地區考古遺存中常見的一種石器,採用壓製的方法打製而成的細小石器,是原始社會人類狩獵用的弓箭頭。而採用扁平礫石,兩側敲砸對稱豁口,繫於漁網底部的石網墜,則是史前人類主要的捕魚工具。

  這其中,石葉代表了石器打製類工藝獨特的遺存。一般認為,古人用特定的石料打製較鋒利石器,一般用於鑲嵌,為各種複合工具提供鑲嵌的刃緣,滿足不同的生產活動。

  畔河而居 高溫製陶

  房屋的出現標誌着人類開始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象徵。新樂遺址下層文化的半地穴式房屋,建築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通常是挖地為穴,在其上加蓋房頂,長方形、正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最具有代表性。遺址的聚落布局沿古渾河從東南向西北順地勢排列,錯落有致。

  除了挖地為穴,新樂遺址出土的陶器足以證明此時的製陶技術已相當成熟,出土陶器代表紋飾為壓印「之」字紋、弦文等,多為夾砂褐陶。夾砂陶採用原始手工製陶法:泥片接築法和泥條盤築法。雖為手製,但技術相當熟練,器物製作端正對稱,內外光滑平整。現代研究表明,陶器燒製火候應在七百至八百攝氏度之間。

  陶器壓印的「之」字紋,則是由一種帶弧度的骨片或是木板以兩端為支點,不斷交替移動按壓而成。既增加觀賞性,又堅實陶壁。在新樂遺址下層文化中,目前發現的主要以「之」字紋深腹罐、斜口器、刻畫紋高足缽為主。

  氏族部落 圖騰崇拜

  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氏族林立,幾乎每一個氏族部落聚集區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通常採取某種動植物為名稱,相信其為祖先或與之有血緣關係,所有的氏族成員都要加以崇拜。

  現於新樂遺址二號房址西北角的炭化木雕藝術品,出土時已被火燒斷成三截而炭化保留下來。木雕品外形細長,上部扁平,雙面刻有相同紋飾,雕刻線條剛勁細膩,似鳥形,被稱為木雕鳥,這是七千年前原始社會工藝代表的傑作。據推測,木雕鳥應是新樂先民崇拜的聖物,或是氏族的名稱和徽幟。

  人類意識到自己存在之日起,開始懂得裝飾美化自己。遺址出土精美的玉串珠、穿孔陶片、穿孔石片、骨筓一類飾物,也展現了新樂先民對美的追求與嚮往。

  木雕玉刻 充滿奇趣

  新樂遺址出土的玉器分為裝飾品、加工工具或小型生產工具。加工工具有玉刻刀、玉鑿、玉斧等;而作為裝飾品的玉串珠製作精良,光滑圓潤,最小孔徑僅有兩毫米。新樂先民的裝飾品除了玉器,還有骨器,骨錐、骨筓、骨匕等都是新樂人日常生活用品。

  儘管新樂遺址已發掘眾多下層文化文物,但一系列疑問仍有待解密。新樂下層文化的祖先是誰?創造新樂中層文化、上層文化的人是下層文化創造者的子孫嗎?新樂人的墓葬究竟在哪?玉器從何而來?新樂人的婚姻形式又是怎樣的?新樂人最後到哪去了?至今,這些疑惑是考古學家的待解之謎。

  由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瀋陽故宮博物院主辦,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聯合承辦的《遼河畔史前文明之花││新樂遺址》文物展,目前正在大連漢墓博物館展出。展覽的一百二十五件(套)展品涵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