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擺脫「集體催眠」的指南/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李偉雄

時間:2020-02-28 04:23:12來源:大公報

  二○一九年香港修例風波,激進示威者的暴行令人髮指。唯一些別有用心人士歪曲事實,指鹿為馬,企圖美化「亂事」。而事件得以被「美化」,實在與互聯網及通訊技術高速發展有密切關係。踏入21世紀,互聯網及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網民不再純粹接收資訊,不再是單向溝通的受眾,他們可以是發布消息資訊的源頭,催生「公民新聞」概念,採訪不再是記者專利,報道新聞不再由新聞工作者壟斷,從此,人人可以是記者。網民只須手中持有相機、附有攝錄及上網功能的手機等器材,便可把所見所聽所聞的事情,隨時隨地通過個人網誌、個人網站、分享網站等網絡平台展現於全世界,由於不隸屬任何新聞機構,民間記者的報道可以說是隨心所欲,事實如何再呈現人前,全取決於民間記者的決定。

  不專業的報道存心誤導

  公民新聞的出現,有人認為會衝擊傳統媒體,記者編輯不再是新聞製作的重心人物,公民記者有自主權,用自己的方法去記錄,由自己的角度出發,不受任何掣肘。公眾記者與傳統記者不同之處,是後者接受過專業訓練,懂得憑專業知識及經驗,去判斷所得消息的真假,並從不同角度分析及跟進新聞事件,傳統記者必須事事求真,在報道新聞前,必須過濾所有新聞材料,確保是真實無誤,避免提供虛假資訊,誤導受眾。

  《一場集體催眠》一書令我們意識到過去半年市民被「集體催眠(誤導)」的其中一個根源,正是由於受到這群不專業的民間記者所誤導。本書提醒我們,新聞的首要功能,是透過新聞報道,令大眾獲得日常生活所需的資訊,知道身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掌握社會變化,應付日常生活。其次,傳媒肩負教育功能,將資訊和知識廣泛地傳遞給大家。透過一些新聞故事或案件的報道,人們知道有些行為會破壞社會或有違倫理,不符合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不被社會接受之餘,甚至惹來譴責。最後,世界千變萬化,社會常常出現一些新的事物、問題、現象,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往往會就相關的新事物或一般市民不大認識的問題作出解釋。但是,一般市民多沒有經過新聞的專業訓練,我們應掌握以下技巧,以防被「集體催眠」。

  認清誤導者的四大謬誤

  筆者在本書中,歸納出幾種方法,有助發現這群民間記者報道方法的四大謬誤,分別是: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當預設。不一致的謬誤是程度最嚴重的謬誤,指思考或言論有矛盾衝突、自我推翻、不一致等性質,例如「自相矛盾」;不相干的謬誤大部分是錯誤的推論,錯的原因是前提跟結論沒有關係,前提根本不可以支持結論;不充分的謬誤大部分也是錯誤的推論,雖然前提跟結論有關係,但不足以支持結論;不當預設的謬誤則含有不適當的假設,例如「循環論證」就預設了結論為真,結論應是有待證明的,預設其為真明顯不妥當的。

  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當預設,按其嚴重性大體上是層層遞減,使用時則按順序檢查,先檢查某個言論是否不一致,然後是不相干,接着看看是否充分,最後是有沒有不當預設。認識四大謬誤的「禍害」,是屈穎妍《一場集體催眠》告訴讀者對抗「集體催眠」的最佳方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