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精神啟示錄/心理自強防疫戰/陳仲謀醫生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

時間:2020-02-23 04:23:16來源:大公報

  圖:大家同心抗疫,必將迎來晴天

  歷史雖然不會重複,但相似的事件卻不斷循環不息。二○○三年震動全球的冠狀病毒,遙想當年本人曾被醫學會任命為「精神健康召集人」,希望在SARS橫行和消退時,向市民宣傳抗疫的正向思想,促使香港盡快恢復原貌。

  過度驚恐成病態

  今次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武漢新的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這個新殺手和它的「前輩」,在各方面都有相同及分別的特質,但其遺害相信以COVID-19的為禍更甚。雖然今次香港並不是病毒爆發的中心,但市民都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好的方面是大家早有心理準備,做好防疫;壞的一面是,市面上形成「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氣氛,造成「有傳染性的集體恐慌」,使到在三更夜半,寒風凜冽時,已經有為數千計的人,排隊輪候購買口罩。上述「不理智」的集體行為,對抗疫是有害無益,特別影響弱勢社群,使社會瀰漫一股負面的情緒。

  早前「一罩難求」的社會畸形現象,有些市民每天四出找尋口罩,荒廢正常的生活,這是極不可取的。形成這種「集體恐慌」的原因很多,包括:

  一是經過半年多的「修例風波」,人心虛怯,對政府的施政缺乏信心,相信「自求多福」是唯一的出路。

  二是網絡的訊息爆炸,似真非假的消息,排山倒海而來,謠言滿天飛,使人應接不暇,暫時失去了理智和客觀的分析能力,產生羊群效應,迫使市民一窩蜂去搶購日用品。

  三是疫情還在發展階段,幾時會進入高峰,很難說得準。市民每天聽到的都是「感染和死亡數字」,不斷上升的趨勢。這種「生死未卜」(uncertainty)的感覺,廣泛醞釀着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

  凡此種種,都會使到大部分市民憂心忡忡,這種恐慌會互相傳染,變成過度驚恐(panic),形成病態的心理。武漢地區的疫情嚴重,病毒已擴散到全國,香港當然不能幸免,市民嚴謹執行個人的防疫措施,是絕對正確的,但心情如驚弓之鳥,周圍搶購口罩,擾動正常的工作,實屬不智。

  了解疫情莫焦慮

  認知心理學認為,處理「不合理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帶來不合理的行為,以至受影響的人提心吊膽,形成抑鬱。筆者呼籲大家要剛強壯膽,做好未來的防疫工作,齊心協力,互相合作,以樂觀和積極的心態,面對艱苦的歲月,希望五月的艷陽天可以消滅病毒。「盡人事,聽天命」不是「唯心論」,而是切實可行的「功利/實用主義」(utilitarianism),合乎應對災難的原則,增強大家的心理素質。

  雖然新病毒的「隱形力」比SARS更厲害(部分受感染者病發前後都沒有明顯的表面症狀),但它的致命率只有大約2%,遠低於SARS。雖然香港已經出現人傳人的病情,而且有死亡個案,但像當年淘大花園和威爾斯醫院的大規模社區感染,還未出現,所以我們不必過於擔心,杯弓蛇影,否則就會自亂陣腳,慌張失措,鑄成大錯。

  政府已經盡力減少人流的聚集,但當然還有未盡善盡美之處,希望有關部門聆聽各方面的意見,並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胸襟,竭誠繼續為市民服務。筆者奉勸各位不必過分擔心,而引起焦慮症,是有根據的: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最新數據(USA 2019-2020),預計在當下的流感季節,有一千三百萬人受感染,其中約有六千六百人喪生,而已有十二萬人入院接受治療。該中心還斷言不知道流感是否已經到達高峰,但相信病人會繼續增加。

  每年在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間,北半球進入流感的傳播期,縱然是先進國家,有較優良的公共衛生和醫療設備,大量的染病率和死亡數字,都不能避免,這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而最有可能的是互為因果。地球溫度上升,引致不少巨大的自然災害,例如:澳洲超級山林大火,東非遭遇二十五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工業污染、過度開發原熱帶雨林以及進食野生動物,都可能是衍生新病毒的原因。如果大家只着眼「私利」,而忽視「公利」,更新的病毒一定會崔護重來。

  話說回頭,武漢算是一個內陸城市,在這段期間,應該是下着大雪,但在疫情中,該地則是霪雨霏霏,明顯是天氣反常,間接助長病毒的滋生。現在不能哀哭「掉落在地上的牛奶」,而要一方面全力抗疫,準備善後,亦要總結經驗,防止相類的災難再次來襲。

  冷靜沉着應戰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強化防疫措施。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作出所有準備,對抗疫情。筆者認為抗疫和加強心理質素是相輔相成,否則瘟疫過後,市民又要應付接踵而來的精神和經濟困擾。就個人而言,大家應抱着冷靜的頭腦,沉着應戰,絕不能放棄恆常的運動,以及安全的社交活動。不然的話,瘟疫未過,部分市民可能已抑鬱成病,或會形成嚴重的精神病。若然感到情緒失調,應立即找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的診治和輔導。

  香港人能熬過十七年前SARS的黑暗,今次的苦難應該不會超過半年。請大家安心,努力奮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