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時間:2019-11-20 04:23:14來源:大公報

  【圓明夢歸】

  十九世紀中葉,列強的堅船利炮,震破了晚清朝廷天朝上國的迷夢。一八六○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萬園之園付之一炬,珍貴文物被掠西去。此後中國,江山蕭瑟、生靈塗炭。禮器、典籍、雕塑、壁畫……大量文物由於戰爭劫掠、文化掠奪、非法貿易而漂泊異鄉。一件件失去了尊嚴與榮光的珍寶,在顛沛流離中記錄着令人唏噓的往事,在百轉千回裏顧盼着魂牽夢繞的家園,也牽動着萬千國人的心弦。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包括銅獸首在內的圓明園流失文物陸續現身海外,國際拍賣企業屢屢高價漁利,國人強烈憤慨譴責,國際輿論廣泛關注,文物回歸面臨重重障礙。一念在茲,萬山無阻,克艱克難,榮歸故土。中國政府始終以堅定的決心推進文物回歸。圓明園文物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二○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澳門知名企業家何鴻燊博士將銅馬首捐贈歸藏圓明園。拳拳愛國之心,令人稱讚。

  【革故鼎新】

  《中秋帖》、《伯遠帖》和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皇帝統稱為「三希」。中秋、伯遠二帖被溥儀攜出紫禁城後,幾易其手,輾轉至港。一九五一年十月,得悉「二希」即將詢價出售的消息後,周恩來當即作出批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惟須派人員及識者前往鑒別真偽。」並撥出當時十分寶貴的外匯儲備,還批示成立了「香港秘密搶救文物小組」。

  出面運作此事的徐伯郊,時任廣東省銀行香港分行的經理,他是此前見過「二希」的文物鑒定大家徐森玉先生的兒子。他利用自己在香港金融界的人脈關係,以四十五萬八千港幣購回「二希」後,連夜由香港跨海抵達澳門。

  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會主任徐森玉、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兼程南下談判,最終成功購回「二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十年的顛沛流離。

  《中秋帖》縱二十七厘米、橫十一點九厘米。此帖用北宋才出現的竹紙和無心散卓筆書寫,帶有明顯的米芾筆意,應是米氏當年信手臨寫之作,非王獻之真跡。不過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王獻之原作的神韻,並且將「運筆如火箸畫灰」,連綿不斷的「一筆書」行草技法發揮到極致,因此仍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書法珍品。

  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日記中寫道:「歸來接伯郊電話,諸事辦妥,『二希』已在中國銀行庫中。晚飯後陽翰笙(時任周恩來辦公室副主任)電話,謂款已由南行長徑匯香港,因此任務完成。」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力維艱,尤其外匯儲備有限的年月。但政府仍不惜重金使國寶回歸祖國,國人聞知無不振奮,一時傳為佳話。此後幾年,「文物搶救小組」還徵集了唐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重要文物。

  上世紀五十年代,文化部文物局在獲知寓居香港的收藏家陳仁濤有意出讓珍藏多年的錢幣文物後,立即動員力量開展搶救徵集工作。一九五二年,這批珍貴錢幣文物終於重返祖國,在新中國文物回歸和錢幣文物保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銓,祖籍廣東,少年時隨父移居香港,為祖國文物流失倍感痛心,立志盡畢生之力保護中華文物。日軍侵佔香港期間,楊銓歷經萬難,才得以使收藏文物免遭荼毒;解放前,他又目睹中國文物在香港飽受帝國主義分子、軍閥官僚和不法奸商盜賣外流的境況,痛心疾首,一心渴望祖國強盛。一九四六年,楊銓向郭沫若表示,要把個人所藏文物無條件捐獻給「可信任政府」。故新中國成立後,他深刻認識到「解放後祖國強盛起來,更因為政府注重對文物的保管、整理和研究」,自此立志將文物全部捐獻給新中國政府。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間,楊銓先生克服種種困難,分八批將其珍藏的五千餘件(套)文物運回內地,捐獻給國家。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接受的最大規模的文物捐贈。

  【歷經坎坷】

  改革開放後,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的「朋友圈」迅速擴大。香港收藏家葉義先生,一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積極致力於文物收集保護與中國傳統藝術研究。一九八四年,葉義先生溘然辭世,其親屬依其囑託,將其畢生珍藏的八十一件犀角文物,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這批犀角文物,材質名貴,工藝精湛、造型別致,展現了明清時期雕刻家傑出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是一批極具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文物藝術品。

  明代的犀角雕葵花式杯,深褐色,敞口,線條柔美,古雅之中見妍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胃為水穀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臟五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幹之,故犀角能療諸備及驚狂斑痘之症。」所以,犀角製成的酒杯,以期犀角的藥性能溶於酒中。飲酒同時,亦達治病強身之目的。

  八件來自洛陽龍門石窟的石刻佛像十分惹眼。一九○七年至一九二一年期間,它們陸續被盜,先後被運往法國、比利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被美國收藏家購買。一九九一年,美籍華裔、荷里活明星蠟像館雕塑師陳哲敬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看到了其中一尊佛首,便想起四十多年前,他見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時的震撼,感覺此佛首與龍門石窟聯繫密切,便將相關照片寄給國內專家,專家看到照片便激動地說:「這非龍門石窟古陽洞莫屬。」陳哲敬當即飛赴龍門尋真身,當時六十五歲老人,拿着照片、打着手電、攀着木架,在十一米高窟壁上整整找了十天,終於找到這尊佛像的袈裟與照片上佛首殘存衣紋脗合,再用電腦一合成,身首對接天衣無縫!去國百年後,第一次,佛首找到了家。二○○五年十月,這批石刻回到老家洛陽。

  【四海同心】

  一九一九年,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出土了一件器型碩大、雄渾莊重、做工精美的青銅方罍,因其上的銘文而被稱為「皿方罍」。該罍是中國晚商、西周早期青銅器的代表之作。當時中華大地災難深重,文明不昌,器身不幸流落海外,器蓋一直留在國內。二○一三年,皿方罍再現國際拍賣市場。最終在各方善意促成下,原先的拍賣計劃被取消,皿方罍器身得以重回祖國懷抱。二○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皿方罍身首合璧,終於走完了這條歷時百年的回歸之路。

  成功從日本追索回來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回歸後在中國的「首秀」。整組青銅器鼎、簋(gui)、盨(xu)、壺、甗(yan)、霝(ling)器類同現,品類豐富,鑄造精緻、保存完整,八器均有銘文,多達三百三十字,蘊含着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訊。「曾伯克父」器物群為目前考古發現所未見,對於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曾國宗法世系以及青銅器斷代與鑄造工藝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

  文物承載文明的密碼,見證歷史的演進,保有文物,就是保有一個民族最綿長深邃的記憶。今朝歸來,這每一件文物所書寫的,不僅是一條回歸之路,也是一條中華民族夢圓之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