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醫療領域/濕疹的衛生理論/皮膚科專科醫生 侯鈞翔

時間:2019-10-20 04:23:15來源:大公報

  圖:不少兒童被濕疹困擾

  「醫生,究竟要不要戒口?」這是一個診治濕疹的時候常聽到的問題。要解答此問題,近代的臨床研究已有不少答案,但真實的背後,可能令很多人大吃一驚。

  先從「衛生」概念說起,衛生並不是外來語,它在古籍如《內經》及《莊子》中都出現過,衛生乃指「保衛生命」,即是養生。但近代衛生一詞,更多用於清潔及乾淨的意識上。影響對濕疹的病理認識及防治至深的,就是近代關於濕疹的「衛生理論」(Hygiene theory)。

  全球各地的濕疹個案每年都呈上升的趨勢,而且越發達的國家及地區,上升更見明顯。在不少發達國家及地區,濕疹人士佔人口可高達近三成,在香港,數字同樣上升,保守估計,在兒童人口中有十六萬名被濕疹困擾。究竟為何如此?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農莊成長,從小與動物共處的小孩,他們患濕疹及相關敏感的情況大為減少。現代社會則因「衛生」情況受重視,父母呵護新生嬰兒,為小孩準備一個「衛生」的環境,結果他們在越乾淨的環境成長,更容易誘發濕疹。

  濕疹是基因主導、皮膚屏障構造出現異常的疾病,「農莊洗禮」為什麼能改變濕疹病人的命運?近代在免疫系統的研究中,終於揭開這個神秘的面紗。在初生嬰兒出生第一年,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學習與環境相處,學習辨認各種物質(包括致敏原),若一早能「相處得到」,在免疫系統成熟後,人便不會出現過敏反應。反之,若小孩子在「衛生」的環境下成長,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各種物質,便有機會出現過敏反應,引發濕疹。其中IgE球蛋白會對致敏原產生即時反應,最後更會沒完沒了地產生免疫反應(auto allergy)。這個革命性的發現,引發了更多的研究,也有不少人把焦點放在這個免疫系統成熟的階段,例如透過有效防止濕疹和修護小兒皮膚屏障,令他們日後的濕疹以及過敏情況大為減低。

  類似的另一突破,是關於花生的理論。外國兒童對花生敏感相對普遍,到成年仍存有敏感。面對不斷上升的花生敏感個案,若果在孩子轉吃固體食物時為了「避免中招」而剔除花生,他們可能因此而在日後出現過敏。當然,若本身已曾出現花生過敏或高危一族,便應先諮詢專家意見。

  這些劃時代的理念,為傳統的濕疹治療掀起了革命。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應用在濕疹的外用類固醇已大大改變了治療濕疹的成效。然而,若未有好好控制用法,會令皮膚及身體出現各種問題。但隨着對類固醇的認識日深,現時有較多種類選擇,而且也掌握了安全的用法。絕大部分(八成)治療失敗個案,都是與不肯用藥有關。在治療輕度至嚴重的濕疹病人,外用類固醇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至於戒口,濕疹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疾病,食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隨着小孩漸漸年長,影響更少。所以應戒則戒,不應亂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