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近代狀元實業家」系列四之三張謇/中國社會近代化先驅──張謇/姜舜源文、圖

時間:2019-09-22 04:23:14來源:大公報

  張謇曾說:「父教育而母實業」,反映了這位狀元實業家的歷史擔當,遠勝至今不少成功商人。胡適說:「他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三十年間南通一直是當時「模範縣」,而不是「張家的城」。

  張謇(一八五三至一九二六年),字季直、元方,號嗇庵,初名吳起元,江蘇南通人(圖①)。出身於普通農家,早年曾入淮軍將領吳長慶幕,與袁世凱一起隨吳軍應邀開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兵變」,已嶄露頭角。光緒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年)四月初五日,「策試天下貢士陶世鳳等三百十一人於保和殿」,四十二歲的張謇得中狀元。初九日,「上(光緒帝)御太和殿傳臚,授一甲三人張謇為翰林院修撰。」(《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三三九)這是他春風得意的日子,也是光緒帝為時不長相對獨立執政的時期,但也是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兩個月後的六月二十三日(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不宣而戰,突襲清軍北洋水師,中日戰爭爆發。

  實業抗日 奉旨辦廠

  甲午戰爭爆發前,張謇就追隨時為軍機大臣的翁同龢力主抗戰,被視為以光緒帝為首的對日主戰派。《清續文獻通考.四裔考二》:「樞臣翁同龢握大政,修撰張謇其門生最親,力主戰,並言北洋兵可恃,乃決備戰。」當年九月,張謇因父喪回鄉守制。清政府戰敗後除被迫割地賠款之外,《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開設工廠,以進一步佔領中國市場。於是翁同龢、張之洞等力主抵抗者,轉向實業上抵制日本侵略。「光緒二十一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以《馬關條約》許日人在內地設立工廠,乃謀自設織布、織綢等廠,於江南北蘇州、通州各一。蘇(州)任陸潤庠,通(州)任張謇,為設公司集資提倡。次年(一八九五年),張謇與督臣(繼任總督)劉坤一,議興通州『大生紗廠』,招商勸股,計定紗錠二萬股,本六十萬,分舉通董、滬董任。通州集股二十萬,上海集股四十萬。」(《清續文獻通考.實業考八》)張之洞正式委任張謇「總理通海一帶商務」。南通棉花「力韌絲長,冠絕亞洲」,棉紗銷路旺,張謇決定先在通州辦棉紡廠,廠名取《周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圖②)

  「振興商務 保我利權」

  張之洞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光緒帝《保薦經濟特科人才摺並清單》,稱張謇不但通曉東西方科學技術,而且是學以致用的實幹人才:「翰林院修撰張謇,江蘇通州人,學問富贍,才力開張,講求東西各國政治、教育、各門學術,均能心知其意;辦事切實、精密,洵為致用之才。」(《張文襄公奏議》卷五八)光緒帝發出上諭:「振興商務,為富強至計,必須講求工藝,設廠製造,始足以保我利權」;「兩江總督劉坤一奏,前署督臣張之洞在兩江任內,疊奉諭旨,飭令招商,多設織布、紡紗等局,以收利權。當以通州、海門為產棉最盛之區,奏派在籍紳士翰林院修撰張謇,邀集紳商就地設廠,招股共辦。」(《清續文獻通考.實業考六》)

  設於南通唐閘的大生紗廠,是張謇實業之路第一塊基石。在兩江總督劉坤一支持下,相繼又辦了大生二廠(崇明大生紡紗分廠)(圖③)、三廠;為建立原棉供應基地,又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圍墾沿海荒灘十餘萬畝,形成一個上下游循環的工業園。後為方便工業園的水路運輸,又沿長江新建帶發電廠的新港││天生港。《清續文獻通考.輿地考八》(南)「通州」條末稱:「光緒甲午以後,州人張謇提倡實業棉鹽,增益紗布,為出產大宗。汽船往來,泊州西北之『天生港』,蔚為大埠。」

  一九○三年三月初一日商部奏准:「江蘇在籍紳士,創設商業公司,卓著成效,請破格獎勵」;清廷批示:「翰林院修撰張謇,著賞加三品銜,作為商部頭等顧問官。」(《東華續錄(光緒朝)》)

  進入民國後,張謇還與本家族一起投資數百萬,新辦了五家公司,興墾荒地,發展棉植,南通成為紡織業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民族資本黃金期,一九一四到一九二一年的八年間,大生紗廠一廠、二廠利潤達一千多萬兩;其中一九一九年,兩廠贏利高達三百八十多萬兩。

  「父教育 母實業」

  張謇在故鄉南通先後創辦的以大生紗廠、大生二廠為旗艦的民族企業,包括三廠、八廠等多座棉紡廠,及廣生油廠、資生鐵冶廠、大興麵廠、翰墨林印書局、阜生蠶桑染織公司、懋生房地產公司、大聰電話公司、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大生輪船公司、澤生水利船閘公司、通海墾牧公司、同仁泰鹽業公司等數十家企業,建成工業區、港口、電廠,鋪設公路,架設橋樑,使南通成為中國早期民族工業基地之一。

  同時按照自己「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包括一九○二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一九○五年創建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一九○七年創辦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一九○九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一九一二年創辦醫學專門學校、紡織專門學校(南通學院)及各種中、初職業學校,大部分至今仍延續發展;以近代社會觀念,開闢福利院等社會福利事業;更設計了「一城三鎮」的城市格局,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初步使南通成為我國第一座近代化城市,造福至今。

  社會擔當 造福一方

  如今有研究者將「一城三鎮」稱之為「張謇實業群」。空間分布主要集中於南通老城區、唐閘鎮、天生港鎮和狼山鎮。組成上以大生紗廠為核心,相繼建成的居住、商業、教育、市政、交通等城市功能體系,包括各類建設共一百八十一項,其中教育類三十三項、工業類二十三項、農業類二十四項、居住類十七項、商業類二十四項、交通類二十八項、市政類七項、慈善類十三項、風景類十二項。建設進程始於一八九五年大生紗廠興建,終於一九二六年張謇逝世。其間一八九五至一九○三年,以工業、教育等單項建設為主;一九○四至一九一一年,工、農、商項目建設全面展開;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一年,着眼區域協調發展和統籌規劃,交通、市政、慈善等建設加快推進;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建設衰弱至停滯。由於企業擴張太快及社會擔當超負荷,至一九二五年大生集團負債嚴重,被債權人上海財團全面接管。

  作為第一位近代民族工業開拓者,張謇無法更多擺脫歷史大環境限制,他的民族工業之路是成功的。

  民主思想 博物開苑

  張謇還是近代著名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一九○一年起就提倡「君主立憲」,宣統改元,一九○九當選為江蘇諮議局議長(圖④、⑤),成為江蘇乃至全國的立憲派領袖。武昌起義發生後,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發布的《清帝退位詔書》,全權代表清廷的內閣總理袁世凱草擬後,交南方革命軍,經張謇修改定稿。在他和新派官僚程德全斡旋下,江蘇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和平革命」。民國成立後,出任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的國民政府實業總長。

  他於一九○三年赴日本考察憲政、實業與教育,對日本的博物館、博覽會深有感觸,一九○五年在致大學士張之洞《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室博覽館議》《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中,正式提請政府拿出秘不示人的內府珍寶,在京師建設帝室博覽館,把本屬於全民所有的傳世文物,提供社會公眾欣賞和研究;並對博覽館的性質、作用等作了周詳規劃。這是極具現代民主社會意識的建議。清廷對這些近代化設施建設比較緩慢,比如現「北京動物園」前身——「農事試驗場」,商部於一九○六年奏准開辦,一九○八年開園;而國立博物館終清之世未能面世,到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以國子監藏品為基礎的「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以盛京皇宮、熱河行宮收藏為基礎的「古物陳列所」,才在北京相繼成立。

  一九○五年,他以個人財力創辦了「南通博物苑」,自任總理,在通州師範以西,購民房二十九戶,遷移荒塚三千餘座,平土築垣,興工建館。該館集收藏、展覽、研究於一身,特別是強調對社會公眾開放,以及配合師範學校教學,是一座完整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該苑早期有中館、南館、北館和東館等建築,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文物與標本;苑內還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並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築(圖⑥)。張謇不僅捐獻出自己所藏,還與博物苑第一位苑主任孫鉞一道,大力搜集中外動植物以及礦物標本、金石文物、先賢遺文。近代博物館發展至今,一般是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分立,博物館更與動植物園分離。如今的南通博物苑,仍然是兼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科,特別是保留着植物園性質的園囿,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呼應,由此營造出一種高雅精緻而又輕鬆閒適的氛圍。這種館、園結合的特色,延續着創始者獨到的博物館理念,稱作「博物苑」而非「博物院」,在業內獨樹一幟。(圖⑦、⑧、⑨)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