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光·影·道\開戲決定與「江湖道義」\田 力

時間:2019-09-19 04:23:15來源:大公報

  早前有導演在社交平台不點名批評某電影公司監製不願開拍他的電影,惹起他對「江湖道義」的懷疑。

  事情是這樣的,一名代表電影公司的監製表示不投資這導演打算當監製的電影,而之前導演曾獲獎的電影也曾被該監製拒諸門外,該監製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因為該片是得獎了,卻沒有賺錢。監製問那導演,兩次都被拒絕,是否覺得他(監製)是「衰人」。導演認為是商業決定,沒問題。

  本來就是商業決定,但導演之後所說的卻非常另類。他說,覺得那公司的老闆有「江湖道義」才去找那公司pitch(推銷)。而另一家投資了他前作而又用「低劣理由」為難他的公司,其作風是否跟公司老闆有關?他寧可信沒有;他仍然相信有「江湖道義」。

  原來那導演找公司投資的條件是相信公司老闆有「江湖義氣」才惠顧。不投資他的電影,和「為難」他的,便是沒有「義氣」,但公司老闆卻未必知道。這種說法真的奇怪,令人感到那導演是否看武俠小說太多,未能回到現實。

  電影公司投資一部電影的決定,無疑是商業決定,但商業決定中也不止於某電影是否賺錢這一個考慮。商業決定中也有其他考慮,統稱為「策略性」決定。最極端的例子是,A電影幾乎肯定不賺錢,為何投資開拍?常見的理由是導演非常喜愛那題材,是他/她的夢想,電影公司為了想導演繼續為公司拍能賺錢的電影,就讓他/她拍A電影。這是一個交易,荷里活都有這樣的例子,不涉「江湖道義」。同樣的原理,可應用於演員方面,電影公司為保持良好關係,會投資演員喜愛而公司不看好的項目。這種不是純「會計」式的商業決定,非電影獨有,也是商業運作的常識。

  「江湖道義」的貼文表現的是那導演對被拒絕的不忿,他提及的公司監製也因不成熟的說話刺痛了導演。沒有投資人家的得獎電影,為何要說出不賺錢的「真相」,基本的禮貌都忘記了。再者,為何要說兩次拒絕對方就是「衰人」,在商言商,沒有好人「衰人」之分。說穿了,這只是「茶杯裏的風波」,讓作品說話最重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