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建造、製造業古國系列四之四/創新驅動宋瓷 絲路遠播龍泉/姜舜源 文、圖

時間:2019-08-18 04:23:20來源:大公報

  中國瓷器在宋朝產生一場從「粗瓷」到「精瓷」全面的、質的飛躍。這源自製瓷科技的創新。龍泉青瓷繼承、光大、推廣了唐、五代越窰「秘色瓷」高科技,並取代其地位,是我國古代創新科技推動產業化成功案例之一,實現了從「中國創造」到「中國製造」跨越。宋朝鼓勵外貿國策、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促使具有品牌效應的龍泉瓷擴張;龍泉瓷又以宋室南遷臨安(杭州)為契機,最終佔領國內外高檔瓷器市場。

  正在故宮博物院開展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反映三國西晉發源於浙江龍泉縣琉田(今大窰)、金村的龍泉窰,唐末五代興起,兩宋元明清持續發展,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北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北、江西、四川、山東、湖南等地,相繼發現宋元龍泉青瓷窖藏。龍泉瓷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非、歐,當地考古出土不少龍泉青瓷器,很多國家還有完好無損的傳世龍泉瓷器。

  「雜色帛」

   海絲「精粗瓷」

  據《宋會要》、《宋史》,宋開國之初,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年)就設「市舶司」,掌管宋與西亞、南洋等國「航舶而至」貨物的貿易。根據外貿進出港口業務量實際需要,市舶司起初設於廣州,後移至杭州。太宗淳化年間,遷置於明州(今浙江寧波)定海縣。後來貨物貿易量不斷上升,進出港口增多,真宗咸平年間,在杭州、明州各置一司,「聽蕃客從便」,頗有「服務型政府」精神。若是有外國商船駛入定海港,當地就封上貨物,轉送上級明州口岸市舶司,照章課稅。於是中外貿易暢行無阻,「凡大食(阿拉伯)、古邏(伊朗)、闍婆(印尼爪哇島)、占城(在越南)、勃泥(文萊)、麻逸(菲律賓)、三佛齊(蘇門答臘)、賓同朧(在越南)、沙里亭(在馬來半島)、丹流眉(在泰國),並通貨易。」宋朝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市易外國的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珠琲、賓鐵、鼊皮、玳瑁、瑪瑙、車渠、水晶、蕃布、烏樠、蘇木等等。

  《宋史.食貨志》回顧漢初以來中國中央王朝,與周邊通關互市歷史,特別關注隋唐、五代繁忙的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貿易:「隋唐通貿易於西北,開元定令,載其條目,後唐亦然」;宋代東南海上貿易即海上絲路,繼唐之後再領風騷。「雜色帛」即各色絲綢,是漢唐絲綢之路中國輸出主要商品;「精粗瓷器」則是宋代海上絲路輸出的主要商品,特別是精瓷為宋代的創新產品。

  東西洋

   技術無保留

  古文獻和考古發現都證明,龍泉窰分布於浙江唐宋處州府龍泉縣、麗水縣、慶元縣等地,而以龍泉縣的琉田(即今大窰)、金村兩地最為集中。現已發現的窰址有四百多處,其中三百多處分別沿龍泉溪和秦溪兩岸設置,便於運輸;窰場分布以龍泉縣境內大窰、金村、溪口、安順等為中心,蔚為壯觀。在龐大市場需求刺激下,設窰範圍不斷輻射,周邊有兩浙慶元、雲和、遂昌、松陽、麗水、縉雲、武義、泰順;再外福建松溪西門窰、同安窰、漳浦南門坑窰等,廣東大埔余里窰、龍門三洞村窰、惠東白馬窰等,湖南羊舞嶺窰,江西景德鎮窰等,均曾仿燒過龍泉青瓷。福建、廣東仿燒龍泉青瓷,更多是以外銷為目的。

  龍泉窰是外銷最早、傳播最廣的重要瓷窰之一。宋、元、明朝,海絲方面,從閩、浙等地港口出發,一部分銷往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南洋各國;一部分下西洋,循印度半島沿岸,到波斯灣、紅海、地中海沿岸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聯酋等西亞,及土耳其、埃及、肯尼亞等東西歐、非洲地區。東線方面,陸海並行,進入朝鮮半島,並下東洋日本。西南方面,行銷越南、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南亞諸鄰國。

  中國人不搞技術封鎖,輸出精美瓷器同時,無償輸出寶貴的工藝技術。從十二世紀起到二十世紀,越南、泰國、緬甸、伊朗、埃及、敘利亞、土耳其、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窰場,都有仿燒龍泉青瓷。例如越南青瓷、泰國宋洛克瓷,都可以看到龍泉青瓷影響;北非、東非製陶業大量模仿龍泉瓷。

  「秘色瓷」

   創新龍泉窰

  龍泉瓷短時間內實現質的飛躍,筆者認為關鍵是吸收和發揚了唐代越窰「秘色瓷」配方和技術。越窰是唐代青瓷佼佼者,中唐陸羽《茶經》稱:「盌,越州為上,其瓷類玉類冰。」孟郊詩稱「越甌荷葉空」,顧況《茶賦》稱「越泥如玉之甌」。考古發掘研究證實,唐代「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徐夤《貢余秘色茶盞》)的御用「秘色瓷」,出自浙江越窰,窰址位於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所出土秘色瓷產品,與唐代法門寺地宮、五代吳越王錢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器型、胎釉特徵十分接近,入窰裝燒方法基本相同。

  筆者查閱史料所見,唐代秘色瓷配方、工藝技術,進入唐末、五代,似乎把持在割據浙江的吳越王錢鏐(八五二至九三二年)手中。後唐同光二年(九二四年)九月,「兩浙錢鏐遣使錢詢貢方物」,其中有「金棱秘色瓷器」(金棱,疑為棱條上描金);清泰二年(九三五年),錢鏐之子錢元瓘貢「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件)」;後晉天福七年(九四二年),又貢「秘色瓷器」;後漢乾祐二年(九四九年)、後周的九五二年,錢俶再貢「秘色瓷器」(以上見宋真宗敕修《冊府元龜》卷一六九、清人《十國春秋》)。前後三十年間,秘色瓷器成為吳越王錢氏家族,交好各朝皇帝的法寶。

  北宋宗室燕王趙德昭玄孫趙令畤(字德麟)《侯鯖錄》:「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雲『秘色』。」隨宋室南遷官員莊綽,南宋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年)作《雞肋編》稱:「處州龍泉縣,……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從這兩處記載可知,五代最後一位吳越王錢俶,仍把持了唐代秘色瓷技術,宋朝建立後他向趙匡胤進貢當地特產秘色瓷器。趙令畤知道內情,故稱為越州瓷,並指出:「乃知唐時已有秘色,非自錢氏始。」莊綽不知內情,以為秘色瓷本來就是龍泉窰產品。宋初任職浙江的朝廷命官,也選擇秘色瓷進貢皇帝。《宋會要》錄建隆五年(九六四年)四月長春節(趙匡胤生日),兩浙節度使錢惟濬進獻「秘色瓷器百五十事」。

  筆者推測,宋太宗趙匡胤解散吳越王國之後,一併接受了越窰秘色瓷配方,將越窰秘色瓷這項獨門絕技,運用於龍泉窰,使二者優勢互補,得以創新發展;接着在浙江、福建青瓷窰系推廣使用,進而引起宋代製瓷業飛躍。南宋此處在臨安京畿,進一步研發出薄胎厚釉產品,釉層豐厚柔潤,狀如青玉,湧現出粉青、豆青、梅子青等釉色。從化學成分分析,由石灰釉向石灰鹼釉發展,大約經歷一百多年。當時已能成功控制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以影響釉的玻璃化程度;添加劑「紫金土」使用、釉汁鐵含量把握,也都運用自如。

  宋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年)定「諸道府土產貢物」清單,越州是綾、茜緋紗和「秘色瓷器五十事」(《宋會要》)。到北宋後期宋徽宗宣和年間,朝廷又繪製圖紙到龍泉窰定做,作品品質是「益加工巧」了。而越窰固守陳規,反而式微了,北宋皇家御用瓷器,龍泉窰入圍而越窰排除在外(南宋葉寘《坦齋筆衡》)。

  書卷氣

   尚意東方韻

  唐代秘色瓷代表作,是一九八七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十六件青瓷器。地宮封閉時間為唐僖宗咸通十五年(八七四年),斷定這批文物年代均不晚於此年。地宮中出土的《恩賜到金銀寶器衣物帳》,明確記載「秘色瓷」之名。

  青釉八棱淨瓶(圖一),是法門寺地宮出土唐秘色瓷器之一。高二十一點五、口徑二點三、足徑八厘米,圓唇,小直口,細長頸,頸下有三周凸棱,豐肩,瓜棱形腹,八條凸棱縱貫肩、腹,矮圈足。青灰胎,胎質緻密;青綠釉,釉層薄,內壁有細碎的開片。緻密細膩的胎質,溫潤質感的釉色,都是唐代其他窰口的瓷器沒有的(圖二)。故宮博物院藏同款傳世品兩件。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青釉鳳首瓶(圖三)、青瓷五管瓶(圖四),南宋至元青瓷折沿洗(圖五)、弦紋三足爐(圖六)、青瓷雙魚洗(圖七)等,是宋龍泉瓷代表作。

  五管瓶圓口,蕈狀唇緣外翻,直頸,寬斜肩,腹下微斂,圈足。肩上立五細直圓管,管內中空,與腹相通,是宋人插花所用。腹壁削刻蓮瓣紋,蓮瓣中棱突起處成淺白色的「出筋」現象。全器施翠青色厚釉,下半部滿布紋片。胎色灰,足緣露胎,成橘紅色。

  弦紋三足爐,口緣具圓唇棱,直壁作竹節狀,凸弦紋四道等距環飾。三小方足,足面印如意雲紋,足端滿釉。器表釉汁薄而流動,口部多道大開片。器裏有不規則多邊區塊無釉,色深褐。器底突出餅狀足,無釉,褐色。

  故宮博物院青釉琮式瓶(圖八)、青釉河濱遺範銘盤(圖九)、青釉鳳耳盤口瓶(圖十)、青釉凸雕纏枝芙蓉紋三足爐(圖十一)、穿帶瓶(圖十二)、蓮瓣洗(圖十三),基本都是清宮舊藏傳世宋龍泉窰名器。

  琮式瓶,瓶口、瓶底相若,器身仿三代玉琮形制,四棱各凸起橫豎線紋為飾,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光亮,開細碎紋片。

  鳳耳盤口瓶,平口,細長頸,折肩,頸部兩側各凸起一鳳形耳,瓶身直筒形,作盛水、插花、陳設用具。釉色為瑩潤明亮的梅子青色,沁人心脾,通體開碎紋片,肌理細膩。

  穿帶瓶,直口,長頸,腹部扁圓,圈足上寬下窄,足邊兩側有長方形對稱兩孔作穿帶之用。通體施青釉,開細密如網狀片紋。造型古樸,釉質晶瑩,溫潤如玉。

  蓮瓣洗,撇口,口下逐漸收斂中,器腹微微鼓起,下承圈足,曲線優雅。器外壁刻凸蓮瓣紋一周,計十六瓣。裏外均施滿釉,釉色粉青,伴有碎紋片。

  藝術史上稱宋人「尚意」。這些瓷器都具有宋代知識分子濃厚的書卷氣,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雅趣,代表着宋代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把東方文明溫文儒雅的瀟灑氣質,送到天涯海角。

(本系列完)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展覽信息

  時間:

  2019年7月16日-10月20日

  地點:

  齋宮、景仁宮展廳

  票價:

  觀眾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