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精神啟示錄\放榜壓力源於期望與攀比\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陳仲謀醫生

時間:2019-07-15 03:12:39來源:大公報

  圖:如DSE放榜成績不理想,考生的情緒難免受影響

  每年七月上旬,香港小學升中派位,以及中學文憑試接續放榜,相關的學生、家長、老師,甚至校長,都會戰戰兢兢,迎接結果的揭盅。經過二、三十年的教育改革,香港的考試對持份者所衍生的壓力,已逐漸減低,例如,今年中學文憑試(DSE)合格的考生進入八間資助大學是1比1.5,是大學改制後的最高比率。

成績落差最難受

  這樣壓力何來?是否今年香港的社會氣氛比以前緊張,影響考生的心情?筆者相信兩者關係不大。

  其實,各持份者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本身的期望,及相互之間的比較,加上一小部分傳媒仍然抱殘守缺,大肆渲染今年誕生了十二名「狀元」,平了2014年的紀錄。這些宣傳本來無可厚非,但對成績稍遜或者一時失手的學生,會構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傳媒經常強調「狀元」的人數,並加以專訪,大篇幅介紹其肄業中學及報道他個人的讀書心得,似乎有點嘩眾取寵,流於宣傳的性質居多。

  根據明、清兩朝科舉,三年中只有一名狀元、榜眼、探花。香港有傳媒甚至創出「超級狀元」的新潮語,令人啼笑皆非。

  真正的壓力是來自當事人對本身考取的成績,出現意料之外的落差。現在,考入大學並不困難,但要獲得名校錄取,入讀心儀的學科,就未必這麼容易。況且,在中學一向成績屈居自己之下的同學,竟然突飛猛進,不但獨佔鰲頭,而且受到全校的驚羨。這樣,當事人就可能會出現抑鬱,甚至憤怒的情緒。

  清代的著名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范進中舉〉,描寫主人公不相信自己竟然考取了舉人的功名,因而大驚失色,暫時失去理智。

  上述兩個例子的對比,反映了當局者喪失了自知之明,一旦期望不如想像,就可能有負面情緒的爆發。這時旁邊的親朋戚友,應該適時介入,好好安撫他們的情緒。

產生暫時性抑鬱

  在中國封建朝代,讀書人考科舉做官,幾乎是唯一的出路。但二十一世紀的香港,雖然在職業的開放上,仍然落後於先進國家和地區,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格局,已經開展了,「行行出狀元」的個案,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

  學生因成績不如意,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並不罕見,但大多數都是暫時性的抑鬱和焦慮。

  「一試定生死」和「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早已成為陳腔濫調,應該掃進博物館的垃圾箱。

  考生如果能看清楚社會的現實環境,明白完成四年的正規學士課程,對他們在本地社會的經濟地位,所產生的提升作用不大,他們對DSE的得失自然會較易接受,壓力便自然減低。

  可惜,任教DSE各科的老師,仍然承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必考四科」(中、英、數和通識)的教員。他們必定擔心學生成績的進退,比起別班、別科和別校的成績會如何?因為DSE成績是小學生家長為子女選擇中學的唯一指標,公開試成績好的學校,被標籤成為出色的中學,叩門者眾;相反,門庭冷落。香港學制,現在是「粥多僧少」,有些學校面臨「殺校」的危機,所以上至校董會,下至全校教職員,面對DSE的放榜壓力,可能比考生更大。

減壓有兩個途徑

  本港學制不斷改革,成功與否,見仁見智。教育當局應該全面檢討用大量公帑投資公共教育的成效和得失。

  香港人一向最感自豪的特色是:不依賴政府,自求福祉,而得到成功。

  筆者曾在各大專欄向讀者反覆致意:無論你是在職場打拚的成年人,或是在學校埋頭苦讀的莘莘學子,消除壓力只得兩種方法:一是進行有紀律性的運動(或其他興趣,例如:音樂和繪畫);二是經常和朋友相聚,細說心事,傾訴感情,分享悲、歡、離、合……

  金榜題名萬事通?

  名落孫山路茫茫?

  條條大路通羅馬!

  一試豈可定將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