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光·影·道\商業角度看電影\田 力

時間:2019-07-11 03:02:21來源:大公報

  討論香港電影多從傳承和展望的角度出發,於是結論不太正面。上周筆者遇到一位財經記者,她試圖從生意上去了解現時的電影業情況,得到的結果和她的想像完全相反,令她大吃一驚。

  記者以為香港的電影收入漸少,所以電影人不斷要求政府支援。其實以收入而言,香港的電影肯定比以前高。因為有內地市場,成功的電影票房以億計,每部電影純以收入計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例如一部票房三十億(人民幣,下同)的電影,不計海外市場,回收近八億(扣除宣傳發行費),如成本三億的話,利潤超過五億。這是CEPA之前不敢想像的狀況,所以有電影老闆說:「拍電影發達容易搵食難!」雖然誇張了,但事實一部電影能賺過億時有所聞。

  那麼說,電影業商機很大,問題是什麼?問題是香港的人才不夠去應付這個偌大市場。經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低潮,人才斷層嚴重,電影人多是在八十年代或之前入行那批,可謂供不應求。先不說人口老化問題,只算內地年產近千部的電影,這批人才已忙個不了。

  電影的收入高了,成本也上漲得快,於是香港的電影產量驟減,所以行業不蓬勃,年產量徘徊於五十部左右。相比起幾十年前的年產幾百部電影,可謂今非昔比。理由是成本高了,其他市場(東南亞、台灣、韓國)萎縮,以至獨立製片幾乎絕跡。

  多年前有電影人提出,要香港政府資助(及投資)開拍多些電影,希望可以令這產業蓬勃起來。終於,政府資助的電影大部分入不敷支,令政策受到批評,記者問錯在什麼地方。其實,電影數量增加不一定能令行業興旺,九十年代年產幾百部電影,因為質素低的較多,造成了之後的蕭條。

  凡事從「量」入手而不看「質」,通常只能短暫有效,根本的元素始終最重要。政府幾年前推出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發掘新導演,做出了成績,也得到讚賞。

  所以,電影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商業的數據(如收入或拍片量),具有參考價值。這些數據的變化卻未必能影響根本,就是所謂Fundamental,電影的根本是人才和質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