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光.圓 韓志勳以光入畫

時間:2019-03-17 03:17:14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藝術館藏韓志勳代表作《火浴》(1968,油彩、塑膠彩及絲印布本),韓氏以多種技法展現上世紀60年代愈漸繁華的香港

  關於韓志勳(1922-2019)的作品,其摯友、同為藝術家的熊秉明(1922-2002),在1988年為韓志勳個展而寫的《光的故事》中有細緻而準確的描述:「這裏有西方人看見的緊張,也有中國人看見的溫文細膩;有西方人看見的嚴峻精確,也有中國人看見的朦朧恍惚;有西方人的奮然超越,也有中國人的飄逸,物我兩冥。」

  距離上一次較大型展覽舉辦已多年,現時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舉行「光的故事:韓志勳」回顧展,透過追溯韓志勳在媒介和題材上對於光的運用,梳理他多元的藝術生涯。/大公報記者 黃 璇 文、圖

  「光的故事:韓志勳」展出的逾30幅畫作,橫跨40載,除了歷年以「圓」為基本意念的油彩、塑膠彩、絲印及版畫精選作品外,亦涵蓋了早期的風景畫作、1960年代的黑白作品以至2007年後的新作。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助理策展人陳嘉賢(Kaitlin)表示:「韓志勳兩年前獲亞洲協會頒發的『亞洲藝術創變者大獎』時,已計劃為他辦回顧展,至去年正式落實『光的故事』這主題。香港有多間機構曾為他籌劃大型展覽,這次我們希望向觀者展示一些平日較少見的作品,譬如焦點作品《浮提》。今次約三分之一展品是韓氏夫婦的收藏。」

  藝術先驅

  展廳以三個主題劃分,從「本土前衛」開始展示韓氏1960年代結合普普藝術和道家哲學的絲印作品,以及1980年代的寶麗來照片,這單元展示的是他最具實驗性的作品。1954年韓志勳開始涉足繪畫,彼時他剛過而立之年,受僱於香港郵政局。與許多初出茅廬的習畫者一樣,他從風景寫生入手,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期,他行遍港九新界,四處捕捉景物,這為其構圖和描繪能力都奠下了扎實的功底。直至後來他學習絲網印刷技術迎來轉變,從他當年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創作人如何從東方傳統追趕西方現代的各種嘗試,作品風格遂趨向幾何和抽象,《浮提》作為「本土前衛」的開篇即是典例。

  《浮提》中他勾勒出一顆帶光澤的圓球,球體表面刻寫的文字出自他在荷李活道購買的佛經,畫面頗為晦暗,卻又清楚見到不同層次,彩度不高的色塊,形成一個有深度的空間;畫中有書法入畫,將東方氣韻繪於畫布上。同時期另一創作《火浴》則有更大的轉變,作品開始只用純紅、純綠或純藍,用平塗畫法糅合絲印、攝影影像。Kaitlin解說,這幅色彩對比鮮明的三聯畫《火浴》是一件「野心力作」,也是韓氏代表作之一,作品幅面很大,當中以沒有寄出的書信、照片、禪宗圖相、詩歌等等素材,創作過程繁複,充分顯示他熱衷於實驗各類素材,並藉此表達內心的激盪澎湃。

  圓融純粹

  1970年代韓志勳成為香港首位獲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獎助金得主,遠赴紐約研習藝術。時年45歲的韓志勳,在瀰漫紐約各處活躍藝術氛圍中,踏遍大街小巷,觀察風氣正盛的嬉皮潮流、塗鴉文化。遊學結束後,韓氏獨自闖蕩南亞、南美各國,其間反覆自省,動盪的轉變還未喘定,他的畫反而沉靜下來。此次展覽第二單元「意欲淵停」,即是「圓」的系列的誕生。回港後,他開始以塗鴉常用的噴筆作塑膠彩繪畫,噴筆移印是普普年代流行的技巧。但韓志勳選取的只是畫的理念與作畫技巧,畫中的襟懷其實愈來愈個人化,他相信個人的顯露也是文化情懷的呈現。1970年代,他的畫更純粹,就只有圓與大的正方形的畫面,《恆淵》、《素心》、《未央》、《卿卿》都是這時期的重點作品,其本人亦對圓形產生迷戀,將之視為自我象徵,並表示「圓就是我,是我的自生形態,是我追求的完美境界。」

  「圓」有時是光,只是氣、只是色痕,但有時又隱喻女體的乳暈或是豐盈肌膚,在「意欲淵停」展廳中,他所展示的抽象作品更貼近人們的感知,助理策展人Kaitlin補充道:「韓志勳喜歡畫圓,若定眼望某些噴筆作品的圓,會見到它或跳躍或震動。一個圓蘊藏了靈性、色欲與永恆,以及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數碼時代往往覺得只靠人手和肉眼做出這樣的作品很不可思議,但這些作品旨在讓觀者重新認識版畫。」

  「圓」隨韓氏經歷着藝術及人生路上的多番轉折與蛻變,幾十年來為他的理念留下獨特的詮釋。歷年來,許多藝術理論裏都曾經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過韓氏不同時期的「圓」,他亦多次談及「圓」之源:「一靜一動正如圓在方中,方在圓中。」「圓」包含韓氏最認真和關切的課題——生命的真諦。而就在韓氏思索中不自覺地時而緊鎖的眉宇間,我們所看到和體會到的似乎已浸出了「圓」的藩籬,正如韓氏曾謂:「軀形未限,大塊無邊。」

  處處觀心

  韓志勳所採用的媒介及技巧多樣,除了油彩、塑膠彩、絲印拼貼、噴筆及潑彩外,亦曾嘗試於畫作上配合石塊、鐵輪及書法等,效果卻又統一而融合。1980年代後,城市在變,他的「圓」也跟着轉動,1990年代開始,他的畫不拘於很多既有的元素,但同時又隱約見到很多理念的重現。步入展廳最深處的「處處觀心」單元,這裏展示的是韓氏從1990年代以後,啟發自遊歷亞洲、北南美以及歐洲,融會繪畫、攝影及拼貼的作品。

  韓氏初涉繪畫時曾對風景寫生着迷,相隔數十年後他再度探索以地方為主體的創作路線。其風景畫的尺寸往往偏長或偏高,如《一蹤》、《天水》、《風的故事》等,教人聯想起古代的卷軸畫。他在這幾幅作品中應用拼貼手法,想像同一場景在不同角度下的不同面貌,猶如在拼湊多則影像記憶;而對於這些地方的認知,也因為充滿了不同時期的回憶而變得複雜。《天水》一作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主題,他在畫面中重疊的影像,也暗示人們對一個地方的印象會是多層且豐富的。

  「光的故事:韓志勳」回顧展,探討了韓志勳如何透過新穎的媒介運用和創作技法,反思文化身份和藝術界限。對於韓志勳,身為香港藝術家意味着持續反思不同文化、身份和媒介間的界限與共融性。韓氏畫作的中英命題,常為其畫境作出提示,若有觀者能從文字與畫的交錯時空中有所領會,相信這就是韓氏最希望尋得的「知心人」。

  編者註:「光的故事:韓志勳」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至6月9日(逢星期一休館)。

  下期「藝壇動靜」於3月31日刊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