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芝蘭玉樹 明清墨苑

時間:2019-02-13 03:17:33來源:大公報

  明代中葉,隨着江南城市商品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發展,書畫、書籍、木版、雕刻等藝術領域的勃興促使製墨業空前興旺。徽州依然是全國的製墨中心,主要是歙縣、休寧、績溪、婺源四縣,並以休寧、歙縣為主,形成了不同風格的製墨派系。徽商之繁盛不僅限於流通領域,而且在製造業、文化產業。據明末麻三衡《墨志》記載,明代徽州墨工竟達一百二十多家。在徽商的強大經濟保障下,徽墨更加產業化、精緻化、文人化,中國製墨史再次出現了一個高峰,並出現了以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等為代表的製墨大家。/單凌寒 文、圖

  總體看,明代製造業水準很高,工料俱佳,體現了那時大國工匠精神。

  內廷供奉,龍香御墨

  宮廷用墨作為宮廷御用品,在造型和圖案裝飾上均有成規,幾百年變化不大。龍香御墨是以「龍香劑」為主要配料的傳統製墨。「龍香劑」傳為唐玄宗命名,唐人馮贄《雲仙雜記》中記載一則傳奇,唐玄宗有御案墨名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一小道士,像蠅子一樣在墨上行走,呼而叱之,小道呼萬歲,言其為墨之精,黑松使者。明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唐玄宗曾用芙蓉花汁調香粉作墨,名曰龍香劑。宋人以此方為底,改良了龍香劑的製作方式。元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宋熙寧、元豐年(一○六八至一○八五年)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至明,儘管「龍香劑」的配料有所變化,但其製作方法和使用範疇基本未變,「龍香劑」也因此成為御用墨品的代名詞。

  現在中國發現最早的「龍香」御墨是明朝的,迄今有明確紀年且年代最久的墨品,是「宣德元年龍香御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呈舌形,墨面雕刻龍戲火焰珠紋,墨背陰文填金楷書「龍香御墨 宣德元年製(一四二六年)」。墨面飛龍刻畫細緻入微,片鱗隻甲,一絲不苟,墨背字跡端莊,是明御墨中的佼佼者。

  徽商世家 嚴氏幕僚

  羅龍文是嘉靖年間著名墨工,安徽歙縣人,字含章,一字章甫,號小華,別號住住道人。其高祖就已帶領家族成商賈巨富,其曾祖四兄弟均為大徽商。祖父羅震孫更是一代鉅賈,「號稱千萬」。羅龍文年輕時就已是徽墨商賈中之執牛耳者,善用桐油煙製上乘墨,一螺值萬錢,世人重貲爭購。

  明末何喬遠《名山藏》記載:「(嚴)嵩家僮羅龍文,列銜中書,齒縉紳間。」羅龍文曾是嚴嵩家僮,因主子得勢,就雞犬升天,位列中書,為縉紳所不齒。史書多有附和此說者,然羅家如此財富,斷無將兒孫鬻賣為僕之可能,有學者考證羅龍文由國子監監生(太學生)起家,明代朝廷允許平民捐監,羅家富賈,或是通過捐納入監。但文獻不足,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入仕後曾官至內閣中書舍人,是嚴嵩子嚴世蕃幕僚。至於其在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攀上嚴家,就更無蛛跡可尋了。「家僮」之說,也可看作正派士人對其人格上的輕蔑。

  史書記載嚴世蕃為人豪奢,性貪婪,喜奇珍異寶。羅龍文善書畫,尤擅製墨,羅墨身價之高,至萬曆年間,就有「羅氏贋墨幾與中金等價」的待遇;大書法家董其昌則稱:「若我朝墨,定當以羅小華鹿角膠為第一。」可見其墨已非普通文房用具,而變成文房秘珍,很符合嚴世蕃之獵奇獵珍心理。且羅龍文在製墨之外,又聰穎幹練,智勇雙全,尤長於奇謀秘計,從他後來在抗倭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對處於激烈黨爭中的嚴嵩父子來說,是難得的人才,故而能為嚴家所用。倭寇是明代的大患,嘉靖年間尤為嚴重。胡宗憲負責抗倭軍政事物時,羅龍文在其幕府中,充當胡宗憲與嚴嵩父子的紐帶。其後嚴家父子伏誅,羅氏亦因此身敗名裂。

  墨林耆英 一池春綠

  嘉靖之後,羅墨一直享譽士大夫間,盛名上達內廷,明神宗遊情翰墨,曾聽聞羅氏墨,中宮之人為投其所好,重金爭購,價等圭璧。明代文學家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當時新安(徽州別稱)製墨惟羅小華墨最貴,價逾拱璧,重僅一兩的羅墨,可鬻馬蹄銀一斤,且未必能得真品。

  羅小華之墨,傳世較少,其中「一池春綠墨」最為流傳有緒。此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墨名係由南唐詞家馮延巳《謁金門》中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名句而來。墨呈圓式,兩面有凸邊,通體塗金。一面陽文行書「一池春綠」四字。另一面刻蟠螭戲水,迴繞如蚰蜒形。墨側有「小華逸史」四字款,又有陽文楷書「水雲居製」四字。「水雲居」當屬羅小華的齋號,小華逸史係其別號。此墨曾被清初收藏家宋犖收藏,他在《漫堂墨品》中記載,此墨是其用粵紗,由米紫來處易得,米紫來名漢雯,乃收藏家米萬鍾(一五七○至一六二八年)之孫,可見此墨在明可能是米家舊物。此墨雖已歷近四百年春秋,然除墨面漱金褪色和題字面有部分人為傷損外,仍堅致完好。

  除此之外,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羅小華世寶墨和半核桃墨各一。其中半核桃墨尤為別致,匠心獨運。墨為半剖桃核形,大小與實物一致,紋飾逼真,係玩賞墨。沿剖開的桃核殼內邊緣,一側有陽文(表面凸起的文字)隸書「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記」,另一側為陽文篆書「西王母賜漢武桃宣和殿」,核心有行書「小華」二字款,凹處可貯水,用筆舔墨即可書寫。

  師徒相鬩 禍起蕭牆

  與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一樣,徽墨也多以家庭作坊為主,生產程式精細考究,但規模不大。其墨法配方幾乎是祖傳秘笈,不傳外室。但作坊要想持續盈利,又不得不僱傭幫手,個別學徒贏得主人信任後,出於多種原因,有些墨坊主會將墨法秘方傳授異姓學徒,間或資助其另立商號,別開分店。但因商人逐利的本性,昔日師徒成為日後的競爭對手,甚至水火不容,也是有的。萬曆年間的製墨名家程君房和方于魯師徒二人就留下了這樣一樁公案。

  此事許多書籍均有記載,但詳略不一,評騭不同,《四庫提要》在着錄墨譜時曾詳述其原委。方于魯本名大滶,以字行,後改字建元。少時也頗學詩,屬意科舉,被當時文韜武略俱佳的汪道昆(一五二五至一五九三)賞識,並召為女婿。後在程君房(名大約,以字行,又字幼博,號筱野)處受造墨之法,乃改而製墨。程君房有一妾室美姿儀,程妻妒之,將其逐出,此妾正是方于魯傾慕之人,就令媒人輾轉求娶,程氏訴訟到官府,兩人因此生怨。未過多久,程氏因殺人罪繫獄,疑為方氏構陷,在獄中絕食而亡。

  四百多年過去,程、方兩人之糾葛恩怨早已湮滅,無人提及,但兩人的意氣之爭,卻為我國美術史留下兩本精美絕倫的徽派版畫集─《程氏墨苑》、《方氏墨譜》。《方氏墨譜》先成,係方于魯延請徽州著名畫家丁雲鵬等人,按照墨模的大小及墨錠的花紋圖案繪成底本,後由徽州黃德時、黃德懋等名刻工刻板刊印,開創了為所製墨編刻譜錄的先河。稍後成書的《程氏墨苑》,同樣出自名畫家和名刻工之手,並添入西洋宗教畫四幅,《聖經》故事四則,這在我國版畫史上更是破天荒的創舉。兩書共錄墨圖八百多幅,為後人研究明代徽派繪畫、雕版及印刷藝術,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

  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有數方兩人傳世墨品,造型別致,意趣高雅,可悅寸心。程君房盤帶式墨,墨高四點二厘米,寬二點六厘米,厚零點九厘米,呈盤帶式,造型小巧別致,形似佛教八寶盤腸,腰腹部飾以同心結,左上方陽文楷書「君房妙品」。程君房荔枝香墨,高五點八厘米,寬二點五厘米,厚一點三厘米,呈折枝荔枝式,通體漆皮,三顆果身飾不同紋飾,並分鏤出蒂葉,烘托果實。仿實物而偏小,別具一格,亦屬玩賞墨品。葉面陽文楷書「荔枝香」,另一面楷書「君房」款識。方于魯文采雙鴛鴦髹彩墨,此墨呈圓形,通體漆皮,直徑九點八厘米,厚一點六厘米,兩面起框,塗金其上,墨面繪雙鴛鴦引頸相視,立於石上,水草依依,湖面水波起伏,髹以金、碧、絳、朱、藍等色。墨背起長方形框,陰文行書「文采雙鴛鴦」,填金飾之,金碧輝煌。左邊框「方于魯制」,右邊框楷書「畫一墨」,側面書「大國香」。是方于魯存世六塊髹漆彩墨中的佼佼者。

  名墨集錦 國色天香

  明嘉靖、萬曆年間,士人間玩墨之風漸熾,墨商為牟利,窮極精工,攀附風雅,設計出各種圖案紋飾,以滿足貯藏者需要。這時出現了成套墨製品,幾乎無法使用,只能置之案頭,用以觀賞。今人多認同「集錦墨」肇始於明嘉靖時期(一五二二至一五六五年),首創者是當時休寧派的代表人物汪中山。「集錦墨」一經問世,即烜赫一時,製墨家紛紛仿效,日趨完美,其形制、特徵,成為明以後製墨業學習的典範。清代以降,「集錦墨」成為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文玩新寵、饋贈佳品,品類之繁多,圖文之精巧,裝潢之考究,都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

  曹素功(一六一五至一六八九年)是清代四大製墨名家(另有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之一,原名聖臣,號素功,齋號藝粟齋。自幼喜愛墨道,科舉不遂後,返鄉以製墨為業,在吳叔大墨業的基礎上,改吳家墨號「玄粟齋」為「藝粟齋」。曾在康熙南巡時,攜所製佳墨進獻,受到賞識,康熙親題「紫玉光」,後以該名製成漱金紫玉光集錦墨。其所製十八種名品(詳見曹氏墨林),幾乎全是集錦墨。曹素功紫玉光墨居十八品之冠,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式十錠,每錠長五點八厘米,寬二厘米,厚零點六厘米。呈長方形,上方委角,兩邊起框漆邊,通體漱金,面作通景《白嶽山圖》,分別題名天柱峰、五老峰、羅漢峰、香爐峰、萬壽山、紫玉屏、玉屏峰,劍峰、獅子峰、沉香洞。墨背有陽文楷書「紫玉光」鈐印和落款。又有「古歙曹素功珍藏」、「藝粟齋主人仿古清墨」、「天都曹素功製」、「新安曹素功鑒定」等字樣。康熙丁未年(一六六七年)款,鈐印數方。此套墨是特供宮廷的貢墨,紋飾繁複,做工精良,裝於朱漆描金匣內,蓋上有描金隸書「紫玉光銘」四字,色奪天工,光逾蒼璧,精美絕倫。

  汪近聖(一六九二至一七六一年),號鑒古。雍正乾隆時的製墨名家,曾是曹素功家墨工,雍正初(一七二三年)自開墨店「鑒古齋」。墨藝精湛,雕刻精美,一時購求者咸以汪氏為最。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朝廷於徽州徵召製墨教習,歙縣縣令趙本上言徽墨之所以見賞於朝廷,之前是曹氏(曹功素)為其揚名,現在實際仰賴汪近聖及其子汪惟高。故推薦汪近聖次子汪惟高前去應召,在京城御書外教習製墨,「由是名大着於世」。汪近聖《輞川圖》詩集錦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九點八厘米,寬三厘米,厚一點一厘米,共二十一錠。墨呈長方形,墨面雕刻輞川通景圖,分二十一景,填金楷書景名,墨背首錠為《輞川詩序》,其餘為王維、裴迪等五言酬唱詩。輞川,位於西安東南藍田縣境內,在《新唐書.文藝中.王維傳》中對其有記載:「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王維晚年隱居輞川,購得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別墅」,與友人作畫吟詩、參禪奉佛,曾自作《輞川圖》,現已不存,後世畫家以此為題材的畫作不勝枚舉。此套墨合裝於黑漆描金紋匣中,圖文並茂,書法亦見功力,實屬汪墨佳品。

  隨着書寫方式的改變,傳統筆墨離我們日常生活似乎愈加遙遠,但它早已以印刷墨融入後世生活。久經考驗的傳統製墨科技,有待我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造福未來。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博館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