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中環逍遙行

時間:2019-01-18 03:17:29來源:大公報

  圖:留有許多文壇前輩足印的中環石階

  站在中環街頭,拿着手機埋頭趕路的人們,一次次與周圍寫滿歷史的路燈,與中西交替的建築擦肩而過,沒人在乎腳下的青石板路曾經踱過誰的腳步,沒人在乎途經了什麼品種的花草樹木。眼前一方小小的屏幕成為我們生活的世界,而現實的意義卻越來越模糊。如何使人停下匆忙的腳步,回到對真實世界的互動與思考中,將膚淺的、碎片的東西引向深邃?在周耀輝、譚偉平等幾位藝術家的努力下,一個關於中環地區文化導賞的手機程式「Sound in the City」應運而生。/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現正舉辦「放浪城市」系列活動,透過結合聲音與不同媒介,帶領大家感受城市的特質和氣息。系列共有三個項目,包括由藝術家周耀輝、黃照達主導的「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譚偉平創作的「內在的自由」和林欣傑的作品「記憶的城市 虛構的城市」,分別糅合聲音與各種創作媒介,包括虛擬場域和擴增實境(AR),提醒大眾與自身所處環境的關係,打開他們對生活場景的多種想像。

  使用手機程式「Sound in the City」,可以參與當中的兩個項目,其中「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是跟從藝術家預設的路線去十三個地點尋找十三個「如果」。從中環皇后像到皇帝像,穿過鬧市與石階,穿過植物與動物,漫遊在精心鋪排的一段段路上,通過一串串裝置,一秒秒音樂,去遐想和回應關於這個城市的「如果」——「如果我是另一個人」「如果打開一扇門」「如果埋葬我的一種恐懼」……過程結合着聲音、文字、圖像、裝置與城市景觀等跨媒介元素,從中體驗聽覺與視覺的呼應,用全新的角度看一看那些被日常忽視的中環。

  皇后像廣場話當年

  第一個要到達的地點是皇后像廣場,這個位於港鐵站中環出口,如今每個周日都聚集了大量菲傭的廣場,除了昃臣爵士銅像外,還有噴水池、涼亭及園林綠化設施,坐在其間聽着音樂,感受此間歷史的變遷,是一種享受。

  皇后像廣場是沒有皇后的。曾經這裏有女王的銅像,當年政府官員將「女王」一詞「Queen」誤譯作「皇后」,後來因為二戰等種種原因,廣場內只剩下時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的銅像。昃臣爵士銅像下的地面鋪滿三角尖,據說是為防止因低石台而被人盜取,故設置了三角尖。但更廣為人知的一個傳聞是,因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場附近經常有人失蹤,有人稱見到昃臣爵士銅像從高台跳下來,猜想或許與失蹤案有關,於是請了術士在這銅像底部四邊布下三角尖,作為封印,後來皇后像廣場附近竟然真的少了失蹤事件。

  都爹利街遐想國度

  從皇后像廣場出發,沿着都爹利街一路拾階而上,可以看見香港最後一支煤氣燈。石階兩端原有四盞煤氣路燈,自1967年起已成為本港僅存仍然提供街道照明服務的煤氣路燈,但在去年九月,因颱風「山竹」的破壞,其中三支被摧毀,僅餘一支目前相對完整。

  中環的石階百年來曾留下許多文壇前輩踽踽的足印,煤氣路燈照着一齣又一齣的經典電影。張愛玲曾在其遺作《重訪邊城》中詳細的描述了她前去美國之前的夜晚,一人獨自走過中環的斜坡上山買金的場景:她從香港飯店出來,「循着門廊兜上去,踏上坡斜的後街往上爬,更黑洞洞起來,一個人影子都不見」「這青石板山道斜度太陡,不通車,就一片死寂」。她「在街心只聽見石板路的漸漸的腳步聲。古街道沒有騎樓,筆直,平均地往上斜,相當闊,但是在黑暗中可寬可窄,一個黑胡同」。書中所寫,與如今中環夜裏的光景仍十分相像。這裏還是許多經典電影的取景地,《重慶森林》裏梁朝偉飾演的警察633就住在這附近,《喜劇之王》中張栢芝從石階飛奔而下,留下一幕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出場。

  廢棄醫院vs.樓宇對話

  打卡過煤氣燈,穿過馬路,沿着一條狹窄的階梯而上,對面便是港中醫院舊址。全盛時期跟養和醫院齊名的港中醫院,2012年被聖公會收回後結業,廢棄至今。如今它看上去斑駁又頹敗,被簡陋的鐵絲網圍着,卻仍不免成為一些人的「探險聖地」。

  沿着石階小徑走到香港動植物公園,會見到兩幢藏在石屎都市裏不起眼的大廈,這是導航的第六個地點,藝術家通過手機程式的指引,讓大家想像一棟棟大樓在聊天,它們各自佔據在永恆的位置上,保持不變的距離。大家要在手機程式上寫下它們之間的對話,給冰冷的大廈建築,賦予溫度與思考。

  兵頭花園丟掉恐懼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本地最早建立的公園,落成於1871年,園址曾用作總督官邸,故此亦被稱為「兵頭花園」。園內有九百多種植物,約兩百隻雀鳥,七十頭哺乳動物和三十頭爬行動物。此外,還有石柱、紀念牌坊、英皇佐治六世銅像、涼亭及噴水池等充滿歷史氣息的設施場所。

  跟着路線的指引,大家會在園內見到吊着長長尾巴的猴子,成群的美洲紅鸛,伴隨着程式中的音樂與周耀輝的詩,去觀察,去想像,忘記身後嘈雜的車馬、喧囂的人群和吵鬧的腳步,發現都市裏的空谷幽蘭。轉過猴子的籠舍,是一小片池塘。將恐懼寫在程式上,它會變成一顆小球,指尖對準池塘輕輕一滑,它便沉入塘底。

  我們常常說香港人生活節奏太快了,庸常而麻木的數字將生活吞噬,人們習慣在出發地與目的地之間埋頭趕路,而忽視了一路的風景。公園中的涼亭是園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港英軍樂隊早年亦曾定期於涼亭內演奏。通過這個手機程式,大家被要求必須在涼亭靜坐四分鐘,否則旅程將無法繼續,這樣由外在向內在的推動,強逼人們放下繁瑣的生活,回歸一刻自然。

  跨越時空追尋對話

  隨着程式打卡過十三個地點,收集到十三個「如果」之後,來到動植物公園的噴水池旁,打開程式中的另一個項目「內在的自由」,這個項目採用了AR技術,通過附於手機的相機,讓大家在現實的空間遇見半個多世紀前穿着旗袍的年輕女人,在公園,在廣場,在街邊,在交疊的時空裏尋找她們的身影,還可以與她們合影。

  除此之外,大家亦可到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參加「放浪城市」系列的第三場活動展覽「記憶的城市 虛構的城市」。藝術家林欣傑邀請三位不同界別的創作人士—傳媒、攝影師和音樂家,讓他們遊走於香港的不同角落,將他們所見及所聽的影像、聲音,通過移動數位裝置摘取記錄,轉化並構建成立體雕塑的外形。以不同的聲音視覺空間,形成對城市記憶的對話。

  該活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籌劃,詳情可瀏覽中心的Facebook專頁或網頁www.lcsd.gov.hk/CE/Museum/APO/zh_TW/web/apo/va_sound_in_the_city.html,亦可致電3101-2734/3101-2770查詢。

  下期「城市地圖」將於2月1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