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台灣版《黑鏡》,過譽了/蘇 西

時間:2018-10-21 03:16:12來源:大公報

  圖: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作者供圖

  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徵集:有網民問大家,父母說過最傷人的話是什麼。答案裏有這樣幾句:「我都白養活你了」,「你笨得像豬一樣」,「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豬都教會了,教不會你」,「垃圾、廢物」……回答問題的網民,很多都已長大成人,但父母當年說的話,他們到現在都還清晰地記得,並持續因之受到傷害。

  這些話,在日前大熱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你的孩子》)中,也隨處可聞。

  《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着眼在病態追求高分與成功的社會中,扭曲的親子關係。劇版挑選了當中的五個故事,父母的超強控制欲及無視子女興趣,與子女追求自由夢想的矛盾,幾乎貫穿每個故事始終。

  以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為例,當中的單親媽媽將所有人生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並對兒子進行嚴酷的控制:不許兒子去參加畢業旅行,強迫兒子參加補習班……在她意外獲得一個可以「倒帶」兒子人生的遙控器後,更是變本加厲:只要兒子的行為不遂她心意,她就會強行將他的時間倒回犯錯的那一天,直到兒子「知錯」並改正為止,甚至連兒子青澀的初戀都要干涉……

  《你的孩子》在七月開播時,一度被稱為「台灣版《黑鏡》」,二者也的確有相似之處:無論是上述可以「倒帶人生」的遙控器、《茉莉的最後一天》中讀取人類記憶的儀器,還是《孔雀》中能夠講話並與人交換願望的孔雀等,都有與英劇《黑鏡》(Black Mirror)相近的科幻元素。然而,如果說《黑鏡》是基於更可信的科技發展可能性,展現人性中最貪婪醜陋、逐漸失控的一面,《你的孩子》則更像是憑空而來的魔幻設定,難免會在故事進行中予人未能自圓其說的粗糙感。

  每個故事表達上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或許是因為一個故事被強行分成兩集,敘事節奏極其拖沓緩慢。此外,不少劇集中都出現了「試圖表達的東西太多而混亂無重點」的狀態,而太過刻意的隱喻(如《媽媽的遙控器》中掉入水杯的杯緣子)也顯得故弄玄虛。恐怖片感的運鏡則成為雙刃劍:當俯拍、白光出現得太頻繁,配合演員瞪眼皺眉的演繹,在營造壓抑狀態之餘,也容易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原本就臉譜化的父母形象因而更顯雷同。

  早在二○○六年,台灣就有一部講述親子間欺瞞哄騙關係的「暗黑」電視劇《愛殺17》,由張韶涵一人分飾兩角,扮演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姐妹。故事和《茉莉的最後一天》單元類似,從死去的孩子開始,抽絲剝繭挖掘真相。雖沒有《你的孩子》中奇譎的設定,整體更為寫實,但故事本身一波三折,而巧妙的敘事方式,遊刃有餘的節奏以及演員恰如其分的演繹,令它至今仍被不少劇迷津津樂道,而這也是《你的孩子》所欠缺的部分。

  總體說來,《你的孩子》結合現實,並嘗試以單元劇方式反映社會問題,本身是極為可圈可點的嘗試,不過若與《黑鏡》相比,無論是節奏、設定,還是鋪排,都依然有清晰的差距。如果有機會拍攝續集,在上述方面做些改進,應會更為人稱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