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點止草間彌生》 圓點識傳奇

時間:2018-10-18 03:16:14來源:大公報

  圖:草間彌生深受時尚品牌青睞

  一般觀眾對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認識,恐怕主要是來自旅遊天書中介紹她的戶外作品,以及本地商場的藝術推廣活動。這位以無限重複的圓點為作品母題,以及戴粉紅色假髮型象示人的藝術家,是在世女性藝術家之中作品拍賣價最高者,更是大眾媒介的寵兒。不過,她的「怪婆婆」形象背後傳奇的一生,還有其作品背後的理念,卻沒有多少人了解。若果想探討這些問題,紀錄片《點止草間彌生》是快速的切入點。/行 光

  《點止草間彌生》由主角出身的地方日本松本市出發,從她的精神疾病、童年創傷(目睹父親出軌、母親禁止她畫畫)講起,描述她如何孤注一擲到美國發展,以雙重邊緣化(女性、亞裔)的身份,在白人男性主導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藝壇掙扎。

  藝術之路坎坷

  電影除了展示草間彌生當年一系列的創作,由無限重複圓點的起源,到或驚世駭俗、或創意無窮的裝置作品外,更多描述的是她如何進取,推銷自己的作品,削尖腦袋地擠向美國的藝術市場,還有那些成名白人男性藝術家們如何偷她的「橋」,而且這些「偷橋」的作品,比原創更受注目。導演Heather Lenz訪問了眾多當時紐約藝術圈的人士,由藝術家、畫廊東主到策展人,通過他們的口,刻畫出草間彌生當年勇往直前,但又不斷受挫的困境。

  不知道是否因為被拒於主流藝壇,草間彌生的創作轉向行為藝術,在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鬧場,用裸體的行為藝術抗議「當代藝術」的保守,關注死人多過活着的藝術家。她還參加各種反戰活動,這讓她成為主流社會眼中的異類,進一步被藝術社群疏遠。她在這段時間開始精神崩潰、自殺不遂,最後在1973年離開紐約,回到日本重新開始。

  在遠比紐約保守的日本,草間彌生更加不被認同,還曾因為精神問題住進院舍。這間院舍以藝術創作為治療方法的一種,草間彌生在這裏不停地畫畫,竟成為克服精神疾病以至生命困境的手段。然後在八九十年代,她重新受到注目,被請回紐約舉行個展,獲選為日本代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要向官方隱瞞她住在精神病院一事),直至衣錦還鄉松本市。

  相比起前半部以眾多不同視點的回憶建構出鮮活的年輕草間彌生,《點止草間彌生》的後半部顯得輕薄,住進精神病院的草間彌生是如何被藝術圈重新接受?她那種近乎強迫症的作品,如何打動大眾?編導很少觸及,內容就已經去到她的「成名」。到底是藝術世界變了(口味的改變?不再以白人男性為中心?)還是草間彌生的作品變了?不得而知。

  工整文獻作品

  至於她近年深受時尚品牌青睞這一點,在電影中也好像完全不存在,還是在強調她幾十年來一以貫之的反戰主題,迴避了藝術與商業互動這個討論草間彌生時不得不談的現象。

  整部《點止草間彌生》是很工整的文獻作品,由大量的訪談和旁白按時序介紹草間彌生的生平,和她天馬行空的作品(包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前衛電影)大異其趣。最可圈可點的地方是,草間彌生在導演拍攝的片段中,全部是以頭戴粉紅假髮,身穿圓點「戰衣」的狀態上鏡,一副「行為藝術」進行中的模樣。相比起來,十年前由日本導演松本貴子拍攝的草間彌生紀錄片《我愛自己》,反而較能見到她的「本來面目」,例如她平日創作的情況(以素顏而不是粉紅髮紅衣示人),在院舍內的生活等等,突顯她作為一個創作中的藝術家、一個人的狀態,而不只是一個藝術史的個案。

  或許,觀眾要把兩部作品放在一起對讀,才能夠對這位怪婆婆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