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三個消費的實地測試/關顯彬

時間:2018-08-19 03:16:34來源:大公報

  以下不是一個新的實驗,其實是多年來也有不少人應用過。這三個實驗對測試或了解小孩子對金錢的態度甚有參考價值。

  第一個場景是玩具店,父母帶同其小朋友到大型的玩具店,在他們可以負擔的範圍下,讓小朋友選購其喜愛的玩具,看看他們選了什麼,會否先衡量父母的負擔能力,還是選了一些沒有意義的那些或很昂貴的,只求大眾所求,從沒有顧及父母的看法或負擔能力。

  長大了一些,換了另一場景可能就是一間酒樓或餐廳,通常父母都會讓兒女任點任食,特別在吃自助式的地方,但看看他們隨意點食物的行為,看到孩子放縱的景況,毫不想想自己的食量,特別是貴價的東西,叫了很多食物卻最終吃不下,實在浪費,很少父母會趁機教導孩子吃東西還先有一點計劃,無論在質與量,叫的是合適的食物,同時也照顧到別人的需要。

  不少成年人也遇上此場景,只要不需付款,就不太考慮自己的食量,寧願吃剩也不顧及付款者的感受,同時浪費資源,但如果自己付款的,就會有一定的考慮。

  若小孩子自小成長於資源豐富的環境下,什麼東西也要最好的時候,而父母又不加以留意,他們便不會分辨生命中的「想要」或「需要」,養成沒有節制的壞習慣。當他們長大後,父母或自己的家庭經濟環境不能再維持這樣花費的生活方式時,以往沒有節制的生活方式便令生命倒下來。

  第三個場景可能是與家人相處的情況,例如在超級市場,當一家人買東西準備度假或是舉辦家庭活動如大食會時,大家進入超市時,就會忘形,很多小孩子見東西就買,相信已經忘掉了來超市的原意,便會順道買些與今次家庭活動無關的東西。可能他們認為父母都會付費的,於是加了很多自己想買而不等用的東西,而無無謂謂或順便買的東西往往會多過實際需要買的東西,甚至愈買愈興奮,甚至會完全淡忘了今次到超級市場購物的最初原因。

  見微知著,從以上三個場合中,足以反映孩童在消費時,是否有充分考慮自己的需要,更甚的是沒有從父母的經濟能力角度設想,好好體會賺錢不易的道理。小時候養成自私的心態,長大後便會表露無遺。看來父母們真的要在適當的場合,抓緊機會教導下一代了。(作者為前任小學校長、現任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兼培訓總監及華人家族傳承研究所研究院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